标签:
杂谈 |
最后我的决定是什么都不说,不说别人,只说自己。
上午一早跑到公司去开会,还好没有迟到,表面一个简单的院线问题谈判,一下子让我感觉出了学校这个门,就是商业和竞争,生意就是生意,简单的会谈,我在自己大厚本子上,记了满满两页,感觉好像两年多前这样伏案工作的状态还是能回忆起点的。
会上的谈判,我是听课客、看客,但也让自己可以认真思考,记录,不用想着如何发问,也挺好。然后满脑子全是数字院线,这拷贝院线,唉。。。
期间老板给了份故事大纲和导演阐述,刚拿到的,抽空看了一眼。明年的一部电影的大纲,很时尚的东西,抓眼球,足够卖点,只是真担心这题材会通不过,但肯定是有质量的商业电影。
完这个会,受命下楼等下一个会,老板接着抽空约见另外一拨。自己下楼,顺手对大纲写了自己的相法和阐述,关于CAST,目标观众,题材,市场,甚至宣发的问题,又是写了满满两大张,满脑子飞转。。。但等到中午饭后和老板聊的时候才发现,思路还是有问题,不管对于投资人(不管制片还是发行)首先考虑的就是投资回收模式是否成立,即可操作性。果然切中要害,关键一点在于这是一部tie-in空间非常大的电影,相对降低风险,同时海外市场有保证,国内分寡几块固定的回收,剩下的20%左右的投资再去搏国内票房这块。这是现在所有成熟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所以,回头看自己,还是一个眼界的问题。
下午的有两个小时,百无聊赖,因为心里着急回学校,但下午还有至少两个会要开,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终于过了一阵,被叫到会议室,看了明年暑期一部香港大制作的动作戏,简单看了片花和拍摄日志,就知道这片子不大赚的可能已经很小,海外市场很受欢迎,而且国内基本不会差。然后还是跟老板又回头谈到了今年《七剑》和《神话》的老话题。但很多大的方向的东西,已经在改变了,看谁的嗅觉敏锐,走在前面,这一点,老板很有信心。“边缘”,今天第一次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然后又是无聊的一段时间,心情更加焦急,晚上八点还有一场国际组的比赛要看,而最重要的一个会还没开始呢。终于等到将近六点了,终于所有相关人拉到会议室。两项大的年底的安排都逐一有了眉目,12月中,世界各大片商聚集了亚洲所有重要的发行人在北京举行看片会,去年是南边一个国家,今年北京做东。这次会重要程度就不用去讲了,很期待。这会开得我更加焦躁,因为感觉马上可能赶不回学校了,中间给师姐发了一个短信,担心可能赶不回去。结果,回短信,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完了会,我告了辞,飞奔打上车往学校赶,刚上出租才发现居然距离国际3组开映还有一个多小时,原来我生物钟错乱,刚才整个下午一直脑子里是提前了一个小时!就像今天明明周二,我却一天大部分时间以为是周三,老觉得该买《电影报》和《三联》了。见鬼了。到了学校才见了师姐,这才知道中间几个变故,上午临时做翻译,然后下午的国际组也临时需要人,然后还有国内组,师姐一个人累坏了。没有别的理由,只能是我没安排好的责任了,我又说可能晚上也回不来,人家生气自然有理由。
而我脑子里还是乱的,全是工作的事,公司的,导师的,混一起了,晚上拉了同学帮忙赶紧把论坛发言校对的工作安排好。晚上的主持,老师又拉来一个英语不错的同学来帮忙,我就干脆一旁不用担心什么,只需要好好看片就好了。
在同学的blog上看到人称自己为“话唠”,太贴切不过了,至少对于某个切面这词,已经听上去给人感觉很饱满了。“唠”了这么多,来说说这国际3组。
一天太累了,所以只要吸引不了我的,我甚至就站着靠墙睡着了(因为没有座),后来跑到最后一排角落才坐下。
今天的国际3组我选择睡觉没有认真看的有加拿大的《血统》(Pedigree),中国的《沼泽》(Swamp),葡萄牙的《两次接近》(Two Close),捷克的《朱莉》(Julia),这些不予置评,有些遗憾,或者根本不重要。
《妖夜》(Nocturne)来自巴西,黑白,画质粗糙,应该是转录太多导致。有点早期的僵尸片,调子阴冷,声音给人留有印象,人物形象鲜明。没什么故事,我也没看故事,就是一个人晚上睡觉,总是被打扰,什么鸟啊,各路僵尸啊,都来骚扰,抢他被子的,那他开涮的。漏雨的房顶一滴滴流下的雨滴形成的声音节奏也跟着瞎起哄,自己觉得是个严肃又好玩的片子,给7分。
《兔子和熊》(Rabbits and Bears)韩国作者,年轻女孩,上台说话的时候给大家的印象也很好。故事很有趣,就是街头两个做广告的路人,一个人头上套着大大的兔子脑袋,一个身体埋在一身厚厚的卡通小熊服装里。用导演的话说:两个本来在森林里遇见也是没什么关联的动物(兔子和熊),在片子里,两个人一样是陌路的,就是陌路人的这种关系是导演关心的。抛开这些,短片看着温馨中有点伤感,笨拙中透着一种淡淡的幽默和异性之间的莫名吸引。韩国电影好看,短片也好看。给8分。
基本上,上半场除了这两个打眼的我多看了两眼,剩下的时间基本就是低头沉思悔过,乱理各种头绪,烦躁,无奈,whatever,种种复杂情绪中度过。中场的时候,师姐和勇敢救场的一个师弟(英文不错)出场,请上来上半场的三位作者,气氛依然不错。
下半场黎巴嫩的《奇迹》(Miracle)好看啊,而且拍摄难度不小,属于群像戏,猜想导演是个擅长场面调度的导演,让我想起了Altman的电影,这有点扯了虽然。但就是这种,明看就是说政治,说美国,说黎巴嫩这种主题的,但还是那样不是很张扬和做作。这是那种有回味的短片,每个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对应的情绪,而且这种感觉不是用强烈的商业东西来强加给观众,而是通过人物和细节。好片子。9分。
中国的《痴人一梦》,是难得的高难度黏土动画,虽然只有十分钟,但短片关键的问题在于创意上的欠缺,很多动作情节、设置的重复性影响了短片整体质量。动画是最需要精彩故事支撑的片中(针对剧情片),因为画一秒/拍一秒动画,特别是对于独立制作人,相对于传统拍摄要辛苦更多。有点替《痴人一梦》惋惜,整个片子真的就是如题,一个人做了一个梦,还真是痴梦,作者想针砭时事,但缺乏力度。可惜了有点,废了那多力,但还是要鼓励。给7分。
罗马尼亚的记录片《模特-尼亚·品第》(Nea Pintea-The Model),比较难得12分钟里要表达一个老人做模特的复杂心态,但主题相对来说复杂了些,但相对而言,是《神祭》之后又一部不错的记录片。给8分。
《夜》证明了国际3组的这晚属于《夜》。这是我影展之前仅看过的两部作品之一,难得都是优秀的作品。《夜》的观众反应再次证明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导演在8分钟里体现出惊人成熟的商业视听语言的把握能力,丝毫不逊于《猎物》。观众为影片前半部分扮演看更老头的表演而哄笑,其实我第一次看时,就知道这种明摆着的脸谱表演显然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绝不见得是败笔。
的确,第一次跟谢老师办公室看的时候,看到老头出场不久,我就大声说出了结尾,谢老师偷偷乐了一下,因为还有别的几个同学在,结果几分钟过去,果然。看来自己几千部商业电影还是没有白看。这样的导演,自己都会感觉有责任尽早把人家推广出去,虽然感觉和自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说句不好听的,关键还是在于故事,就这故事,讲的这样,要拍长片估计还是审查不过,我们都得谢谢ISFVF,能用国人自己拍的恐怖片如此短,在大银幕上过过瘾。从观众最后一片的尖叫声连连,让我想起了去年的HELL OPENER...每天都有10分的电影,今天属于《夜》。
突然有一种莫名感觉,总会有一种虚假繁荣的错觉,幻觉,一切都是脱离的,抽离的,分裂的。先不说了,片子,明天接着聊。可惜今天错过了国际7组,没机会再看了,除非自己跑到办公室找出来看。如果有谁还试想在我这里看到所有影片评论的,实在不好意思了,今天我该说太多不好意思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