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这学期的外国电影一水的大片,刚下院线的,昨两天就放得《世界大战》和《翻译风波》,还都是原版拷贝,竟然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门票紧张的缘故。但据说其实也不是学院学生看片热情再次高涨,而是很多校外的人混杂其中,一次买了好多票,专门来学院看便宜电影。
原版电影啊,两部大片,才十块钱。
从热爱电影角度来说,我支持最好不要收钱,只要学院的学生都可以进去看,毕竟哪个不是每年了交万八千的学费进来的,学生要求免费看电影,想来不是什么错。
但还是那句话,影院那么大,现在学院将近3000学生,这外国片就是满场放两次,最多也就容纳1800,所以,套用朱鎔基难得那句话,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个大问题。学校很多做法也是无奈的事情。
但学院以外的同学买了很多票,让很多学院的同学想看临时买不到票,这就是个麻烦事。不管,批评学院选片不精,不能和教学挂钩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怎么说,周一到周三晚的影片放映,从性质上依然还是得称作“教学观摩”,不说别的,这星期的《世界大战》和《翻译风波》,虽然是大片,但同学看看估计也没啥坏处吧。
可能只需要做一点点调整,比如去办公室买票的需要出示学院有效学生证,每人限买两张,学校又不靠这个赚钱,这里替学生考虑一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该。
问题是昨天就听一批人耳边吵着,晚上的票早就没了,早被抢光了,看来还是斯皮尔伯格魅力大。
这两部电影我之前都去影院看过了,今天鬼使神差我又进标放打算再看一遍,其实开始没多久我就开始睡,直到《世界大战》片尾我才醒过来。看着片尾字幕,出现
我心里就在哇哇大叫,跟身边同学说,看见那个Kathleen
Kennedy了没?我真想给她打工啊。md,心里一通恶叫。
事情起因是这样,八月底The
Kennedy/Marshall
Company来学校招part-time的trainee,其实估计就是为此后拓展中国市场做一些前期准备。我看所有条件自己都符合,一通忙之后发出了CV和Cover
Letter,然后就是杳无音讯。
虽然第一次给国外公司投简历,也没想怎么着,但问题是这个公司实在不是个普通公司啊,太具诱惑力了。Kathleen
Kennedy和老公Frank
Marshall一起开的一家制片公司。公司怎么样大家自己IMDB上看看就知道了,Kathleen
Kennedy其实比他老公要牛的多,她是斯皮尔伯格多年的合作伙伴,自己主要在Amblin
Entertainment公司做制片,这个公司,嘿嘿,斯皮尔伯格的合作公司,什么《E.T.》,《印第安纳·琼斯》都是这个公司制作的。
牛的是人家Kathleen
Kennedy还是美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Frank
Marshall还是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靠,这俩人在美国可以说是拥有极高威望和地位。The
Kennedy/Marshall
Company说白了就是夫妻店,但却可以说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制片公司之一,看人家的履历吧。
你说这样的公司怎么能不让人惦记?我也知道估计是瞎惦记,所以两个月过去,我也基本就淡忘了,没再理这个事,心想,看来自己还得且掂量自己有多沉呢。
但开头就说了,老天开眼。
四个小时以前,我正整理着“青岛论坛”的资料,突然收到了一封The
Kennedy/Marshall Company的回信,居然拿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
蛋塔说,这种在国外投简历的事,十几个简历能换来一个面试就不错了。我想老天还是眷顾,自己几个彻夜搞的CV没有白费。
巧蛋塔在线,一聊,发现这两天要准备这面试其实轻易之事,太多事要做。刚才随便列了一个要准备的list,差点吓死自己。但无论如何,自己打算尽全力搏一次,其实能拿到面试机会我已经比较知足,至少能见面聊聊,也算一次长经验。也或许,这trainee的机会也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总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管两个星期后结果如何,究竟能不能下次再看《世界大战》时,指着屏幕说,靠,那是我美国的老板!这事到现在已经足够让自己开心了。
付出吧,总有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