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青岛回来了(亚洲电影与

(2005-10-27 05:41:49)
标签:

杂谈

(本篇切勿转载)

 

终于借这次论坛机会回了一趟青岛,过去几年中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这么着急着回去看看。

15号的凌晨到了青岛,天还刚朦朦亮,我扔下同去的同学,自己先跑回家吃了顿老妈做的面条,然后洗了个热水澡,家里的椅子都没坐热,就赶紧冲到海天大酒店开始了疯狂的准备工作。

论坛是第二天一早开幕,前一天是大部分代表报道的日子。基本上,全天就是在酒店和机场之间做两点间的往返运动。

当天最早第一个到的代表如果没有错,竟然是顾长卫,飞机八点多就落了地,实在没让人想到。到了,下午三点多,学院出发的大部队二十人左右浩浩荡荡准时班机到达,都是谢飞、郑洞天、田壮壮、张院等学院的一批人,李少红也跟着同一班过来。李少红看上去真是精神极了。

这批代表还没出机场就被迎接的阵势给阵了,单开出来的特殊通道和一水的别克君威就不说了,关键是两排个头巨高的礼仪小姐和礼仪小伙子,几十个齐刷刷站了两排,形成迎宾道,让这批大部队感觉很受用。当然,后来听说,他们到了酒店大堂的时候,发现还有更多的一批礼仪接待,排场更大,那就是后话了,我因为还要接别人,只能坐在机场干等。反正这次当地的青岛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已经做到了每个细节力求满意,加上学院这边所有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同,最后结果证明,论坛举办的成功是超出所有与会代表的预期的。

晚上接到的是中影的副总史东明,本来以为张铁林会是当晚最后一个落地青岛的嘉宾,但没想到早他一个小时的陆川,后来知道因为飞机起落架有问题,延误起飞了两个多小时,结果反而是张铁林先到。等见到陆川,一同坐车回到酒店的时候,已经是16号的凌点过半了。

还好第二天基本上就是走形式,没什么具体内容,我又飞奔机场自己接了王中军到会场,下午正式的大会讨论才正式开始。

16号下午的第一个大会单元四个发言人,CELECT(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Caterlina Da'mico,王中军,史东明和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娄晓琪。

Da'mico是个很可爱的意大利老太太(其实也没多老了,老太太感觉称呼着可爱),一下飞机就不停的夸赞接待的好,中国有多漂亮。这次Da'mico是和丈夫一起来青岛,他丈夫更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前一天还在北京一起吃中饭的时候,他竟然跟我说了一个很奇怪的观点。他说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年轻人的眼神so clean,感觉都是一幅很单纯,很幸福的样子,让人很羡慕,相反欧洲的同龄年轻人眼神里更多是一种苦恼和复杂。

我心想,这老头怎么夸中国这么不靠谱,难道他没看现在中国精神、生活各方面压力最大的就是二十多岁或者三十出头的年轻一代,这与西方的年龄偏大的mid-age承担社会主要压力有所不同。前两天还看Business Weekly有篇文章,题目大致是“八小时工作制在中国难道只能是梦”云云,说的就是眼下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9%,甚至更高,实在没有什么可惊讶的,看看现在中国年轻一代忘我的工作,每周平均60个小时以上,而且很多年轻人心甘情愿加班,不为报酬,更多为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取更高的社会认同。文章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怎么可能不惊人呢?

而我当时看这篇文章所想的正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目前文化和人文积累缓慢的反差,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反差将会越来越明显,同时引发的是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侧面。所以,从这种种,我怎么也不能理解Da'mico老公脑子里是怎么想的。他那话,换做我说外国人倒是不错,看看平时接触到的学校里的外国留学生,觉得那话更适用他们。

大会上Da'mico的发言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基本就是客套了一翻,最后讲了一个笑话到时有意思。说之前在意大利有个片商跟她讲一个剧本,很奇怪的一个故事,一问片名叫《王素丽》,就问这是个中国电影还是韩国电影。结果那个片商说这片名是个幌子,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欧洲市场只要打着中国电影的旗号就能吸引眼球。够八卦,真假应该不至于怀疑,Da'mico没必要在这种场合信口开河,问题在于中国电影真在国外现今有如此的市场诱惑力?有些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去检验。

下面王中军的发言,感觉不如去年他来学校做学院大讲堂那次逗的料多,只是很多信息更新了一下。比如现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电影规模基本都在一千万美元以上,现在几个大的国内制片商谈论成本也逐渐国际化,大家基本都谈美元,不再说多少亿人民币的成本什么的。其实简单了说就是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本土的大片制作成本基本翻了一倍不止。而今年投资超过一千万美元的片子就有了八部。

其后王中军谈到了他所理解的“亚洲电影”的概念,就是合作的基础不是钱,而是在考虑国际市场前提下互相拥有的合作资源是最重要的。从《天下无贼》说到刚开机的《墨子攻略》,基本都是预先刮分了市场,解决了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回报问题,剩下就是按部就班的去运作生产,然后销售回收。从这点看,的确卖电影和卖白菜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其中谈到《功夫》实际单单影院票房方面的回收全球达到了一个亿美金,大头都在亚洲,所以这也是现阶段我们主要要考虑的市场范围,其中日本是重要照顾对象。本来人家就是除了好莱坞之外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而现在正拍的《夜宴》,同样的运作模式,资金也基本回收了80%左右。

后面他又谈到了陆川,当然还是指如果没有国际化公司操作的背景,陆川的两部电影如果只靠本土操作,都是很难的,这个是实话。多说一句,这次跟陆川简短的碰面,明显感觉到现在他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顺利找到投资去拍那个二战戏,举个例子,就我个人见解,可能找到投资和亚洲组合的明星让他替代张之亮去拍《墨攻》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自己感觉陆川现在更需要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成功的职业导演,或者可以说,变成可以类似成为张艺谋、陈凯歌那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导演,有艺术把握能力,又有商业操控能力,成为中国电影冲出亚洲的领军人物。但如果还是先一味的往偏艺术的路子上走,当然对于自己来说,只要有片子拍怎么都好,但可能有时可以考虑得更广泛一点。这个,没来得及跟陆川详聊。

感觉听王中军的发言,有一个明显的感触就是华谊兄弟从过去几年前的那种电影经营思路上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华谊兄弟至今走的是坚持以产品为主要导向的公司发展路线,从最初大家都是觉得,电影的投资市场走一圈,不赔,就能干,到现在虽然还是搞制作,但野心膨胀得惊人,已经能够相对熟练运用国际资金和资源,植入式广告营销已经不是想象,从收回成本就是成功到现在的产业化模式运作,高效率的赢利,实在是惊人的进步。

后面是史东明的发言,基本前半部分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内容,主要阐明了一下中影集团近两年改革的过程和目前的生产规模和运作模式。后面提到的培植年轻人方面,到是有点新意,这里田壮壮老师多年来一手培植年轻人,给年轻人做监制的工作实在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面又顺道提到了《无极》,认为《无极》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拍,而且相信随着后面它各方面的成功将逐渐证明亚洲地区电影合作的重要意义。

私下问史爷,说这《无极》您也看了不下十遍八遍的了吧,结果史爷说,就两遍。他是觉得《无极》真的好。

下面发言的是娄晓琪,他本来意思是希望在这次论坛提议建立一个基金,促进电影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想法,目前国家法律、相关政策也是支持。但感觉论坛发言他阐述得可能还是不是很清楚,所以直到论坛结束时,也未对此达成一定的共识,可能的确,从基金运作和管理上,一旦启动就不会是仅仅几百万的小数目,显然需要做的准备非常复杂。这是后话了。

上面每个发言人发言之后都有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多都是谢飞老师积极踊跃提问,下来就跟我说,瞧我多支持你们的会,要不是我,你们的会的气氛能这么活跃吗?反正,谢老基本上是活到一个境界了,你想想,非典都拿他没辙,的确不是一般人了。

然后是二十分钟左右的Coffee Break,基本上就是各老板、制片人接受媒体的狂轰烂炸。媒体焦点基本都在黄百鸣、顾长卫、王中军这里,第一天焦雄屏、贾樟柯几位都还没有到。

------------------------------------

刚才的大会讨论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电影教育与亚洲电影产业运作”,休息后的大会讨论主题是“亚洲电影合作创作的体验与思考”,发言人也有四位:黄百鸣、金性洙、王文强、刘晓霖(保利华亿副总裁)。

黄百鸣第一个发言,上来他就来了一段可以说缩略版的“香港台湾电影产业断代史”,挺难总结的,因为比较跳跃,但其实后来当晚饭桌上正好一批台湾教育界的人和黄百鸣一桌,台湾的这批人都认为黄先生的这段和台湾电影发展休戚相关的过程正是台湾所欠缺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就干脆将这段发言直接贴出来,以供大家分享(请切勿转载):

香港也叫做香岛,这里叫青岛,同样是四百万的人口,同样都是电影人才辈出的地方,香港在八十年代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风光在八、九十年代是在香港,现在就在中国大陆。六十年代香港的电影超级大做出现了其余先的情况,就是七天拍完了六片,到了1969年香港的粤语电影停产,等于一集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台湾电影,这个时候正是台湾电影雄霸香港电影的市场,那时候都是台湾明星,林青霞、林凤骄、秦汉,这个从香港演员的发展都有到台湾去,就像钟镇涛,谭咏麟等等,1979年就是我刚刚进入电影圈的时候,这个时候香港电影能卖到台湾去寥寥可数,就算能买也只是二十万、三十万比较低的价钱,就把这个影片卖掉。1981年我跟徐客导演到台北去度假去度春节,发展那一年的贺岁片是放琼瑶的,另外一部是非常古老的戏剧,这个徐导演为什么我们香港电影不能上喜剧片,结果我们上市,香港终于可以立足台湾市场,80年的8月我们成立了新成电影公司,我们第一部电影就是吴宇森专注替我们导演拍的华青时代,这个是我们版权就不卖给台湾,这个二十万三十万的钱我们不要,我们找来一个发行商叫他替我们发行,我们有分帐,居然后来分回来八十多万,这个我们就有信心了,觉得台湾是个非常好的市场,我们就在台北设立了我们的新城分公司,分公司主要目的为新城的公司做宣传做推广,拉近一步,往后新城的电影在台湾的收入已经不是二三十万,已是二三百万,后来到二三千万。到80年的秋天,台湾的贺岁片已经是新城,我记得这部电影叫最佳排裆,后来很多电影包括恩《小城爸爸》、《开心鬼》、《英雄本色》等等的电影都在台湾大卖特卖,其他的香港片也同时进入台湾的市场,这个时候台湾人看的都是香港电影。我们新城分公司在台湾也请了一些台湾导演给我们拍戏,这个时候也是非常非常的卖座。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台湾大受欢迎,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等的地方都非常卖座,在香港当年每一年的十大卖座电影有七部、八部都是香港电影,接下来是美国电影,而且卖座的前几名都是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最黄金时期应该是1993年,这个时候在香港放华语的有五条战线,现在只剩下两条,哪一年超过三百部,是全球拍的最多的第三会仅次于美国,那时候出口都排第二位。但是好景不长,九十年代的VCD的出现就有了盗版,盗版越来越厉害,在加强97的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电影的产量从三百部跌到去年只有六十多部,反过来中国大陆从2003年突破了一百部的大关,去年上升过超过两百部,目前电影的春天已经在中国内地慢慢展开,中国大陆自从取消了买卖拷贝的制度以后,又开办外商的投资电影院,中国的票房就越来越好。十多年前,我们卖电影比中国电影也是卖二十万、三十万就把它卖掉,但是我们最近有一部合拍片片《七剑》,香港票房不到八百万,但是在中国内地就收了八千多万,这是今时不同往日。”

然后黄百鸣作为《七剑》的三方投资人之一,又阐说了《七剑》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高规格的礼遇,认为《七剑》是让华人骄傲的电影。除却大厅放映,片尾鼓掌持续了六分钟不说,但晚上一个一百多桌的晚宴,吴宇森等也在,吃到一半,现场放起了《七剑》的音乐,现场一片尖叫。对于黄先生来说,亚洲电影的合作,资金充裕、风险分担、分工合作、利润共享,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呢?

然后是金性洙导演的发言,开始他主要谈到了中国对他的影响,比如小时候他最爱看《三国》,然后讲了《武士》等在中国的合拍经历,然后说到中国现在已经从亚洲地区的合作方变成了主动策划者,这个角色的转换很重要。他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明亚洲电影合作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他也说到了十天后,应该就是今天吧,他的新片《中天》就要开机,是一部武士电影,同样一部分要在中国拍摄完成。跟他私下聊了几次,发现真的是一个特别好沟通的一个人,而且关键拥有一个非常年轻而有热情的心。这次和他一起来论坛的还有CJ Entertainment的中国地区代表金翰九先生。

瞧吧,未来的五到十年,是韩国大举入侵中国的一段时间。因为眼下的韩国市场发展其实已经接近饱和,而中国过去的四年中,电影市场化只是走出了一小步。把韩国甩在身后,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国情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前提是一切都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向前发展的话。

下面发言的王文强是巴曙松博士的学生,后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以巴博士为代表,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委托,在今年完成了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投资分析报告》。这次论坛之前,我正好去参加了总局主办的那次电影产业投资高层论坛,现场听了巴博士的报告阐述,所以这次顺道邀请他也来青岛做一个报告。但未能成行,就只排了一个他的学生过来代为做这个报告,因为反正演讲的提纲和演示文稿都是一样的。

报告的顺序基本是从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逐一做了一个介绍和简略的分析,其中有个有趣的调查统计,报告认为经统计国内影片票价合理的价位应该在22元左右,比较有趣。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还是高。

对于这个报告,其实私下的老师代表的观点也是分得很明晰,一种观点觉得报告很好,做得很细致,难得有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统计,这个应该坚持下去;另一种观点相反,认为报告无实质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新观念和想法,是个价值不甚大的报告。而我个人当时冠平师兄在投资高层论坛听巴博士讲过一次,当时我们两人感觉是一样的,大致是用了一些经济学的观点直接套用到电影产业上来,问题是做分析报告的人对电影产业究竟有具体感性、理性的认识程度,限制了这份报告的深入程度。毕竟这样一个行业研究不是通过三两个月突击,下访调研回来做数据分析那么简单,毕竟中国业内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很多难以作为标准统计对象。所以,我个人观点,对于这个报告,可一读,但不见得太当真。

就这报告,不到十万字,是要卖钱的,打完折好像不到900块,我论坛前跟发行放映协会秘书长通电,希望他们能送我们论坛一份,结果好像对方无甚兴趣,也就没了下文。

下面保利华亿的刘晓霖的发言相对不是很复杂,前一半做了一个对保利华亿传媒的总体介绍,主要介绍了在近年来在国内电影业的贡献。后面他主要谈的是一个在亚洲电影电影交流过程中演员在电影市场中的重大影响力的话题。由此话题又引出了前面娄晓琪提议的基金的话题,同样,刘晓霖也是支持国内应该有这样支持电影文化发展的基金存在,而且也看演员经纪、培养人才这方面的最直接、便利的可操作性。

后面四位发言人也都同样分别回答了几个问题。第一天的会议内容大致就是如此,晚上吃完饭之后,代表集体去观看《关于爱》(是天津厂合拍出品的那部,不是陈可辛《如果爱》),放映前还有不少人以为是陈可辛的那部新片,我心想我倒是想,当时跟陈导几次通电希望能拿来做开幕或闭幕影片,都没有可能。16号的晚上,我还不知道陈可辛18号已经不能来青岛参加这次论坛了,所以,事情总是变得太快。

前一天15号晚上,大多数代表一起去看了《神话》,这次放映三场影片,还有18号晚上的《长恨歌》我是一场没能去看成,基本还是在做酒店和机场的两点间的位移。16号晚上跑到机场去接焦雄屏,《关于爱》一样没看成。

回到酒店,又是深夜,然后再和导师安排明天工作和整理今天的会议内容,上床的时候已经快凌晨四点了。剩下的,明天接着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