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垃圾场 |
11月27日
Teardrop
An
Inconvenient
Truth,一定得大力宣传这个片子,把戈尔中间自我内心个人解剖的那些抒情段落都快进过去,单是演讲内容足够了。不过,开头和片尾,加上戈尔的旁白,让我突然想起了The
Thin Red Line,几乎一样的感觉。
Heros为什么这么好看?这个问题我想留等它S2推出时再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有意思。
Slient
Spring,听着很爽,还是MA飒啊~~~~
11月12日
空白
媒体投放广告就选公交车吧,没看半年过去了,广告还在。
别说今年的了,好像有的去年的片子的车身广告还没换呢
每天都在写很多字,敲电脑,可是blog却越来越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很多评论文章我依然在写,但却懒得搬到网上来了。
不过这样也好,生活再简单些,再单纯些。
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不买碟了,偶尔去书店淘点书回来。
前一阵看完《低俗电影》,很爽,还写了书评,最近看得比较high的是李安的《一觉十年电影梦》
一本让人对Miramax可以有一个深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好莱坞indie的理解会深一层次;
而李安的文字几乎每一页都是有实用性的,可惜现在还没有内地版,希望尽早出吧,这两本都是很有价值的业内读物。
特别是如果即将开始做自己的电影的年轻人,李安每句话说来听上去会知道都是他的肺腑之言,娓娓道来,受益匪浅,极力推荐。
买了黑泽明的《蛤蟆的油》,关乎创作的东西不多,看着轻松,最后一章才谈到《罗生门》,太过简略。
不如直接看CC版《七武士》花絮,他和大岛渚的访谈--“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这句话印象深刻。
下半夜肚子饿了,一个人跑到鹿港塞点东西,随手揣了一本《欧盟电影版权》,不消两个小时,粗粗翻完了。
买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自己无法细读的书,主要是看三个翻译都是自己的老师,也算熟络,其中一个更是当年教我法律课的老师,所以还是买来翻翻。
对于热衷美国电影,好莱坞的我来说,书中对英、法为主的电影版权的法律体系,我基本是摸不到什么头脑。
下午在书店的时候,有两本不太厚的,我坐咖啡厅顺手翻完了,一本是《流行性物欲症》,这个关于“购物狂”病症好像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拿来读还是很有趣的;还有一本《真实空间》,很薄的一个册子,关于cyber
space,这样的类似概念,对于满足于做“知道主义”的我,随手翻翻而已,都是比较抽象的文字,对《黑客帝国的哲学》的感觉就亲近多了。
焦雄屏电影馆系列又出了四本大师的书,候麦、阿尔莫多瓦、伯格曼、费里尼,我都给拿回来了,现在只对阿尔莫多瓦的那本比较有兴趣,看了两章,比较满足自己的预期。
最近是个好趋势,片子没少看的同时,看书还在坚持。实在没的可干,怎么说,啃一本书比呲妞儿可省心踏实多了。
这就是那个看到Stone和Mann的场子,那天人家生日,我的另一位老乡给这位老乡送的礼物竟然是麦基的那本《故事》,太专业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