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九月旧文(四)

(2007-10-10 20:31:11)
分类: 垃圾场

918


梦是唯一的现实

我没法变成别人,如果我还算懂得点什么的话,就是这个了。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这一点,没人能真正捕捉到真实的世界。大家都只管把个人的幻觉称为真相,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自己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我喜欢这种状态,而且痛恨任何干扰我想象的事。
......
有些人哭在心底,有些人笑在心底,有些人不管苦笑都藏在心底。我以前一直是个严守情绪隐私的人。我乐于和别人分享欢笑和喜悦,却无法承认自身的恐惧或悲伤。

独 处时可以完全做你自己,因为没有他人限制你,你可以自由伸展。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种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 人,因为独处会给你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有时甚至才落单 了几分钟,就急着要去找人来填补空虚,而且随便找谁都可以。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一个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因此,你 必须很喜欢和自己做伴。好处是:你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

处事时不瞻前顾后,纵情时不过于谨慎,以及爱恨时可以任其愚昧的那些人,都让我很着迷。那种不担心后果的简单行为,在我看来十分美妙。我自己就从未学会该怎么不负责,我总对自己十分严苛。

虽 然年纪越大,早年的记忆也就越趋模糊,但这些记忆却也始终伴随着我。我不确定那些事情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有些记忆早在我有说话能力以前就进驻内心了,只不 过是以图像的方式存在。现在,随着时光流逝,我已无法确定他们到底是我自己的记忆,还是别人加在我身上的记忆,毕竟我对后者的印象也是同样深刻。我的梦对 我来说都那么像真的,以至于过了这些年,我竟弄不清:那些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是我的梦?我只知道,只要我一息尚存,那些记忆就都会说他们是我的。那些可以 为他们所知事实作证的人都已作古。如果他们还活着,记忆那些事情的方式可能也和我不一样,因为根本没有所谓客观记忆这回事。

--- Fellini

 

2:49 |




-------------------------------

《夜宴》第四遍观后

这次是Helen同学策划,我负责搞便宜票,同行的有钟老大、崔卫平、梅峰、二仕、小兰,之前聚首看了《圆明园》,基本就是一堂中学历史课的电影版,这算夸吧应该,复原效果相当震撼,我比较满足,如果属于我这种没事喜欢电影院里瞎逛的,很值得一看,不然就算了吧。

下面算一个看这一遍后的想法整理吧,不好读,我也发现了,我的文字好难看,又没什么想法,比较郁闷,不过更说明了得多练多写才行。

《夜宴》:被粉碎的崇高

 

/关雅荻

 

悲 剧的魅力在于“将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粉碎给人看”,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是这样一部具有悲剧气质的电影作品,冯小刚一再阐述的“欲望吞噬一切”的主旨在片中 表达得可以说比较充分,片中所有的人物也的确是沿着各自“黑暗的心”的指引,分别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从影片整体悲剧性气质的完整性和作 为商业大制作影片的基本要求来看,《夜宴》整体上是合格的。而且与之前三部“古装大片”相比,相对而言,观众对冯小刚的这部悲剧电影的整体评价甚至有可能 是几部大片中最高的。但是,无论《夜宴》最终在国内市场取得多么高的票房,影片自身无法摆脱中国“古装大片”贯有的缺憾和弊病,如果一句话概括就是影片的“形式太过大于内容”,从《英雄》到《无极》,这种弊病愈加明显。《夜宴》本身相对而言的故事人物与影片风格的均衡性,是其不至于被过于批评的主要原因。 

影 片只模仿了《哈姆雷特》悲剧的“壳”,却丢掉了悲剧的“灵魂”,悲剧的灵魂来源于被粉碎的“最美好事物”自身原有的崇高感。但因章子怡自身限制,不得不将 母后变成了王子的情人,原本莎士比亚笔下怀有伟大母性一面的母后形象,遂变成现在片中分别跟皇族三个男人暧昧关系的“荡妇”!如此从“母爱”沦为“性爱” 的改动,彻底粉碎了《夜宴》悲剧故事所应具有的崇高感,变成了一出人人物面带“欲望”面具的滑稽戏。

片 中所有视觉华丽的场面(主要是动作场面)一而再,再而三生硬地切断叙事和人物发展,反复用“最优美”的慢动作试图来强化观众欣赏这种“孤立的美”的能力, 殊不知这不仅低估了观众的欣赏力,也违背了一个商业故事片的基本诉求,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印证了眼下国内导演驾驭成熟商业大片的功力还远远不够。让影片 “视觉奇观”段落与叙事和人物水乳交融,看来对于国内电影创作者目前来说,就是这么难,从这个角度我们要向好莱坞学习的东西太多。

《夜 宴》与之前几部大片无法摆脱的一个“噩梦”,就是这部影片本职上还是一部“唯我无人”的影片,体现在片中除了几个主要人物之外,我们对其他任何边角、配角 人物都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只会能记得黑压压一片脸谱化的“群臣”,其他所有人不是带着面具,就是穿着浑身厚重的盔甲,或是干脆永远只出现在画面遥远的后 景,观众什么都看不清,更谈不上给什么戏份了。这种对配角人物的漠视,更加放大了片中几个主人公情感的空洞。现在影片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是“概念化”“符号 化”的,明显感觉创作者是先有了“概念”,再把人物给装到“概念”里,而不是给人物自己生发的空间。这种对细节人物创作上的空白,背后真正体现的是国内创 作者在突然被摆到一个要拍摄“大片”的平台上时,由欲望自然生发出来难以控制的一种自大和盲目,讽刺的是,这倒是跟《夜宴》主旨相切合。 

2006-9-18

 

 

18:33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