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火线影评 |
http://image.hexun.com/articleimage/35/52/355220.jpgRaymond" TITLE="推荐《莎乐美的七层纱》Hi, Raymond" />
插两句:
第一次见周黎明是当时我还在博纳时候,他来采访我的老板,此后不知怎的,在各种场合总是能再碰到。
其实,见面之前,我一直是他《看电影》专栏的忠实读者,也一直很喜欢他“深入浅出”的文字,获益良多。
下面是写给《新京报》的书评,原稿写得很烂,比我的影评还烂,有劳编辑给重新编辑后,好像还能看,非常感谢。
其实下面几百字就说了三件事:书好看;它不是影评集;周黎明不是影评人;
如果没空的,下面就不用看了。
正如书中所言,国内作所谓“影评人”有“下作”之嫌,我这番把周黎明从“影评人”堆里往外捞好像有“拯救”的意思,反正我自己已经是身陷其中。
我反倒觉得“不是影评人的周黎明”可能比“影评人周黎明”对国内这个行业和众多普通影迷来说,更有价值,或许这才是我重读这本书,欣然提笔写书评的原因。
-----------------------------------
阅读《莎乐美的七层纱》的快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的大量关于美国电影产业、历史知识、好莱坞明星花边。当然,如果把杂文集当做八卦读物,那就大大埋没 了。因为在我看来,以《好莱坞启示录》、《莎乐美的七层纱》为例,美国电影在周黎明手下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视角和切入点,表面是不厌其烦地介绍美国电影作 为畅销世界的大众娱乐产品的奥秘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其对美国文化更广范围的一种读解。周黎明的魅力在于,让中国读者更切身、生动地去看待美国电影和美国文 化。
□书评人 关雅荻
周黎明在我眼里并不是一个影评人,倒更像是一个美国文化的“传教士”,这不得不让我立 刻想到两个人——一直关注美国民主和社会制度的林达,其撰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近年来一直畅销国内;另一个就是一直关注美国政治和教育体系的薛涌, 他同样近年来著作颇丰,同样受很多读者欢迎。《莎乐美的七层纱》让我看来,更像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的一本,另一本是《好莱坞启示录》。
周黎明的影评不会专门为一部电影而写,他的影评透视到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现在的影评,关于一部电影,大多用文艺的语言去延伸评论,周黎明的影评大可用 “世俗”去形容,不崇尚所谓文艺的情调和品位,但是他的世俗浅显而不肤浅,轻松阅读之后往往可以获得比电影更多的东西。周黎明在《看电影》上的专栏一如既 往地介绍美国电影产业的前前后后,其实表面满足的是国内广大影迷,但实际上最直接受益的恰恰是那些正在努力探索中的各路中国电影人。因为大多把电影作为自 己的事业的人都对电影拥有着不同的梦想,而周黎明多年来的努力,正是让这样的人的梦想一步步变得清晰,逐步看清自己的方向。
好莱坞作 为产业,其透明的产业机制,甚至能够让一个行业外的人都可以有渠道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但在国内这一切就变得扑朔迷离,比如现在国内每周末电影票房 统计永远都是个谜,媒体上公布的某某国产片的票房数字,你永远不会知道其中水分有多少。别说周黎明这样产业外相对已经很专业的媒体人看不清,很多时候电影 行业的不规范,让业内自己人看来,往往也是一笔糊涂账。
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来周黎明的专栏文字有两大相对空白,一个是“所谓的影评 文字”;另一个则是关于当下中国电影的评论或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文字。前一种,不消说,在现在的中国当影评人是一件很容易变得“可耻”的事情,其实书中前 言几篇文章对此已有详细论述;而后者,如果不是对国内电影市场有切身的感受,实际上很难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比如《莎乐美的七层纱》里面就有关于好莱 坞明星片酬的讨论,但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在现在的中国看来就显得过于“梦幻感”。为什么国内一部千万制作费的文艺片中的女一号,其片酬只有区区十万块呢?目 前国内年产电影300多部,但大部分电影制作成本都是区区几百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的确很难用“百年”电影产业的要求来衡量。
我并不 认为周黎明以后会成为书中提到的石琪、焦雄屏、舒琪等那样的影评人。周黎明的两本书,在我看来,他就是他,无需成为别人,因为他所承担的“传教责任”远远 比写几篇“所谓的影评文字”更具影响力。今天或叛逆或墨守成规、或自命清高或俗不可耐的割裂状态中,周黎明的的态度尤其难得:无需刻意排挤大众,在高品 位、低门槛间寻找平衡点,平等地接纳各种声音。所以当读者翻到这本《莎乐美的七层纱》的最后一页,会发现作者自己定位比谁都清楚,“本书虽然每篇涉及电 影,但不是影评集”,虽然通篇“瞎扯”,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隔岸观火的瞎扯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