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之战》:一部恐怖灾难怪兽片

(2005-10-25 00:40:58)
分类: 院线快评

雅荻 发表于 2005-8-26 7:45:43

 

如果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期望《世界之战》是一部类似《独立日》或《世界末日》那样的英雄主义科幻片的话,相信一定会大失所望。实际上,《世界之战》可以说是一部打着科幻片旗号,把《日本沉没》和《怪兽哥兹拉》混合到一起的恐怖灾难怪兽片,因为对于一部科幻片来说,《世界之战》可能过于恐怖了。或许有人批评影片存在种种不足,说它拥有一个蠢笨的剧本,男主角永远搞不清自己该做什么,结尾仓促得如同儿戏……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就是《世界之战》超越了2005年暑期其他所有电影作品,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导演个人的超凡能力和影片本身独特的风格样式。

 

《世界之战》这样一个异想天开般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以各种形式多次被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它每一次的出现其实都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所处年代里人们的一种集体惊恐狂躁症的潜在体现——H·G·威尔斯1898年的同名小说实际上是折射出了作者面对19世纪末英帝国科技迅猛发展的莫名惊恐的心态;而奥逊·威尔斯恰逢在二战开始的前一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直播了自己制作的同名广播剧,引起的全国性骚乱也正反映了当时民众对战争的一种恐惧;1953拜伦·哈斯金执导的第一版同名电影更像是当时冷战前期反共背景下的产物;而今年斯皮尔博格这部《世界之战》却又正值后911时期,整个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正被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下。而在后911时期,毁灭、恐惧的心态也随着《世界之战》这样的电影,逐渐被包裹到大众流行文化的日常性的话题之中。比如,从去年开始一经推出就极具争议,成为话题之作的美国影片《撞车》就是明证。但这次,导演斯皮尔博格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呈现的毁灭世界的图景所采取的视角显然与众不同。


对于一部制作成本高达1亿35百万美元的好莱坞“重磅炸弹”电影来说,在影院银幕上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是邋遢、脏兮兮的,甚至有点不起眼;而且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导演对宽银幕画面的色彩进行了不饱和去色处理;然后,观众在影片开场看到的又是在美国随处可见的无任何特征的蓝领工人居民区……斯皮尔博格和他的御用摄影师卡明斯基就是以如此的自然原生状态的环境,以及甚至有些不雅的视觉画面与影片科幻题材本身的高度风格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是借画面与风格上的这种对立使影片中的真实环境和电脑生成的动作场面达到了完美的无缝衔接。正是影片看上去仿佛粗糙的感觉,让影片中的角色本身显得更加可信,这在影片风格样式上,也进一步拉大了《世界之战》和其他同类型的大制作科幻片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从没有在一部科幻大片里看有如此之多看上去如此真实的电脑特技镜头,每一处特技的应用都像流水般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如果观众仍对《指环王》系列念念不忘的话,不要忘了《世界之战》是一部时间设定在“今天”的科幻片,技术要求自然更高。可以说,斯皮尔博格这次是借《世界之战》来也给他的众多竞争者——迈克尔·贝、沃尔夫冈·彼得森、罗兰德·艾莫里奇等,在大制作影片里如何使用电脑特技做了一次精彩范例。所以,单看《世界之战》中数字技术的精彩表现,就已完全值回票价。

 

《世界之战》并未一味炫耀数字技术,而恰恰相反,导演将摄影机始终对准了男主人公本身,把焦点置于人在面临绝望与恐惧时人性的挣扎上。影片中,导演从头至尾贯彻了“家庭视角”,除了某些必须出场的作战的士兵之外,我们在《世界之战》中看不到任何政府和军队在灾难中起到的作用,更不用说我们在《后天》里看到的那种自由女神像被毁,《独立日》里白宫被炸那样的刺激镜头。斯皮尔博格这次是用自己惯长的手法——在貌似静谧中暗含着惊险和恐怖的气氛,牢牢将观众按住在座椅上。比如影片中一辆每个窗口都喷出火焰的火车呼啸而过的场景,在这样一部追求真实感的科幻电影中极具超现实主义意味;而父女在地下室躲避外星人搜索和众人码头遭袭的戏,更是让人紧张得几乎窒息。当然,类似段落似曾相识的缺陷也总是难免,同样是搜寻的戏,相比较而言,《少数派报告》里电眼蜘蛛搜寻和《侏罗纪公园》里厨房躲避迅猛龙的戏显得更加精彩一些。

 

故事结尾导演遵循了原著小说的处理,但把所有问题就在短短几分钟内来解决,所以让影片结尾现在看上去难免显得仓促而欠妥。尽管影片最后二十分钟让影片逐渐走向乏味和风格不一致,但限于情节限制,斯皮尔博格已经尽了全力让这样一个结尾看上去更加电影化而具有观赏性。毕竟,即使是斯皮尔博格最差的作品也仍旧令人震惊和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世界之战》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上的简单冲击,同时也让观众内心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悲凉气氛,让我们知道这不是拍《E.T.》、《第三类接触》那个充满童心稚爱的斯皮尔博格,也不是拍《紫色》、《辛德勒名单》那个充满人情关怀的斯皮尔博格,而是那个拍摄《大白鲨》、《A.I.》、《少数派报告》,对冷酷的未来永远充满质疑的斯皮尔博格又回来了。这一切,都让观众在看完《世界之战》走出影院的时候都只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看到斯皮尔博格的下一部电影。这就是斯皮尔博格的魅力,或许他正走向年迈,但依然是斯皮尔博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