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密斯夫妇》Mr. & Mrs. Smith

(2005-10-24 20:57:53)
分类: 院线快评
雅荻 发表于 2005-7-8 2:32:26
 

有两点让我不得不先说为快:一是我前天晚8:30在UME看了超前首映,三厅的上座率达到了让我瞠目结舌的90%以上,毫无任何夸张。二是影片开场不久,竟然看到Adam Brody出现在银幕上,就是在"The O.C."里扮演Seth Cohen的那个一说话就絮絮叨叨的男孩——看完两季的"The O.C.",Seth是唯一一个我认为真正能称得上可爱的人物,而他在这部Mr. & Mrs. Smith里竟然还扮演了一个挺重要的配角,这小子怎么就从电视屏幕一下子就跳到了如此好莱坞的blockbuster的角色阵容中?

你想在Mr. & Mrs. Smith里看到Brad PittAngelina Jolie火辣的激情戏吗?或者想看多么炫目的精彩动作场景?——我劝大家想都别想,虽然影片有太多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元素,也能把观众的胃口掉的足够高,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糟糕家庭肥皂剧的事实,甚至不如直接看《疯狂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不会有哪部肥皂剧能有超过1亿1千万美金的预算,也不会有哪部肥皂剧的主角会分别由列属在全世界男女分别最佳性幻想对象来出演。但,肥皂剧终归还是肥皂剧。

这是一部故事前提假设离谱的不能再离谱的电影,但制片人不管这些,因为他们算准了哪怕Brad PittAngelina Jolie一起出演的只是一部像My Dinner with Andre的电影,两人只是坐在桌前对喷两个小时,还是一样会有无数观众会买电影票冲进影院。当制片人兜里揣着如此两位主演加导演Doug Liman这样的Package时——这时候甚至导演已经不重要了,制片人基本已经站在了不输的位置上了。因为2001年的那部The Mexican已经证明了这种招数的确有效,帅哥加大嘴美女的招数让那部低成本电影已经赚够了钞票,而四年后,风水轮流转,制片人相信Angelina JolieJulia Roberts对于男性观众具有更致命的吸引力——目前Mr. & Mrs. Smith票房全世界一路飘红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Mr. & Mrs. Smith是如此糟糕的一部电影,但还是会有很多观众会爱死这部电影,因为故事、表演、动作场面全面惨不忍睹的情况下,观众只需要凭着两位演员在银幕上的打情骂俏和随手丢出来了几个劣质笑话就足够引发观众太多的联想。唯一能让人欣慰的除了影片本身故事的巨大荒谬感而引发的种种细节的幽默外,再就是影片前一个小时的肥皂剧叙事。

所以,成也肥皂剧,败也肥皂剧,因为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火爆的动作场面,开枪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但我反而觉得这是影片最有趣的一半,因为即使是肥皂剧也比影片后一个小时完全被编剧的胡扯剧情引向了连续不断的烂俗动作场面。由此,影片的前半段不厌其烦的展现夫妻两个人面具下的夫妻生活才显得不那么让人觉得乏味。但即使如此,也总会有观众全身关注的在观察Brad PittAngelina Jolie两人是否在假戏真做。现在关于明星的八卦实在是无孔不入,联想到这部影片导致Brad Pitt婚姻破裂的小道消息,让这部影片又添了一份无聊感。如果以后的电影都像Mr. & Mrs. Smith或者Batman Begins 这样,观众进影院已经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来印证小道消息的,只是捎带看看电影,不是电影的悲哀,而是所有电影人的悲哀,但这却是又我们自己一手造成。

无论如何,Mr. & Mrs. Smith就是这样银幕上下混杂在一起热闹着的电影,观众在影院里会哈哈大笑,灯光再次亮起,我们不会记住什么,这也是我更偏爱Batman Begins的原因,虽然这两部电影本质上都是好莱坞出产的“名贵垃圾”。

说到最近公映的这两部电影,巧合的是其实都是借故事讲述了关于人精神分裂的问题。不管是Bruce Wayne还是Smith夫妇,都是躲在各自的面具下生活,只是过程不同,一个是如何一步步躲到面具后,找到能平息自己内心烈火的庇护之地;而另一对则是发现彼此面具摘掉后该如何去彼此面对。但各自人物的精神分裂的特质却是如出一辙。更为有趣的是,制片人不仅深谙其中之道,更是通过不同导演风格的选择,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影片风格,但最终还是殊途同归,就是怎么赚回更多的钞票。

比如,Batman Begins之前所有的蝙蝠侠电影如此强烈的漫画特质被导演一步步削减,赋予了完全不同于以往所有蝙蝠侠电影的黑色风格,擅长处理人物复杂内心的Nolan导演,生生的把原来由Tim Burton一手打造的漫画风格给完全改造了,但最后影片出来后给观众却是全然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对于Mr. & Mrs. Smith这样一部其实人物内心超级分裂,但却最终选用Doug Liman这样的商业片熟手来执导,同样削减了故事本身整体的巨大荒谬感,剩下的只是视听的刺激和娱乐。

如果按常理,或许这两部影片的导演互相调一个个儿,反而会更适合发挥两位导演各自的特长,但制片人精明之处就在于,在商业法则下知道什么时候该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就是诞生了一部最黑色阴沉的蝙蝠侠电影和一部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欢乐家庭肥皂剧。

这绝不是夸张,Mr. & Mrs. Smith片尾有一处两位主人公被困在一处小屋之中,被重敌包围,两人不仅武器不多,还各自受伤都不浅,两人做最后冲出去杀敌的准备。看到这里,相信不少观众脑子里想到的是当年《虎豹小霸王》的经典结尾,但谁要这么想可就完全是一厢情愿了。导演不但让这两位帅哥辣女用着比吴宇森还夸张的高速唯美镜头,用更多仿佛永远打不完的子弹轻松的干掉所有敌人,然后还同时配着拉丁舞的轻快音乐,当时看得我简直是掉落下巴。

顺便提一句,开始提到的Adam Brody出现在影片里其实的确不是偶然,而是同样要感谢把他捧红的"The O.C."——这部剧集基本已经成了美国大学校园里最被常提到的话题,甚至引领了年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因为导演Doug Liman正是这部流行剧集第一季的执行制片人,甚至他自己还执导了第一季的Pilot,所以说还是熟人好办事。

最后还是要预判一下Mr. & Mrs. Smith在国内的市场状况。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替中影公司惋惜,不知道当时选片会的具体情况,怎么就会把Mr. & Mrs. Smith拱手让给华夏去发行,而选择了Batman Begins和国内一周后上映的《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因为像Batman Begins这样需要漫画文化积累的系列影片本来在国内就不讨好,而且这又是最黑色、最成人化的一部蝙蝠侠电影,目标观众群又打了折扣,国内观众可没有北美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热情,所以Batman Begins的在认知度是有问题的。如果中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最致命的就是它在既没有全球同步上映,有无能力搞定盗版的状况下,档期还被放在了《头文字D》和Mr. & Mrs. Smith之间的夹缝处,不死才怪。

Mr. & Mrs. Smith的商业卖点放四海而皆准,观众在享受完《头文字D》这样的“国产大片”之后,需要这样的美国“名贵垃圾”来转换神经,相对于Batman Begins和《马达加斯加》,显然Mr. & Mrs. Smith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高档影院每天都在增加——注意,说的可不是观众人数的增加,所以估计Mr. & Mrs. Smith在国内最终收至少4500万,超过《国家宝藏》是板上钉钉的。而中影发行的那部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估计在国内会遭遇和Batman Begins同样的下场,同样是北美大卖,在中国惨败。对于《马达加斯加》的信心不够,同样是因为《头文字D》占据了《马》目标消费群的大部分观众,我对中小学生在一个月内接连消费两部电影的能力表示怀疑,而从《马》至今传递出来的消息来判断,它应该也很难吸引足够多的成年观众。同时,最关键的是,动画片——即使是在国外已经建立起很好口碑的3D动画电影,在国内依然尚未形成良性的消费习惯和固定观众群,这从以往引进的其他动画大片并无特辉煌的票房成绩可见一斑。估计《马》在国内可能最终票房应该会超过Batman Begins,但也不会多多少。综合考虑,西影这次完全可以凭一部Mr. & Mrs. Smith的票房轻松超出中影发行的两部电影的票房总和。

但并不是说中影一败涂地,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中影这两部我个人预判国内票房不会大卖的影片可能是今年国内暑期档是否最终能够成立的关键因素。因为如果中影发行的这两部影片最终分别都能冲到3000万以上,甚至更好的成绩,那将必然意味着在档期安排如此密集的2005年夏天观众人数的增长,即电影市场盘子从根儿上在扩大,这可能是对中国电影市场更具有意义的地方。

(Rating: 5.0/1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