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院线快评 |
本来以为自己不那么着急,隔几天回头再看这部王小帅的新片可能会有新的判断,可惜自己对《青红》的看法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有些刻薄的变本加利——《青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好影片,但被它感动的观众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自己真的不认为《青红》这次所获的嘎纳“评委会奖”具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于我看来,影片其实讲的是“青红之父”的故事,而不是“青红”自己。因为影片自己无论从戏份还是演员表演,甚至是摄影机的倾向,父亲的角色已经完全把女儿挤到了银幕的一角。当然,我们会在影院里偶尔会觉得父亲的表演显得突兀,与身边所有人物有某种的不协调,但我从相反角度却认为不是父亲在抢戏,而是其他的演员的太过平淡的演出,比如说“青红”。我同样不认同有人觉得高圆圆那种“没有表演的表演”有多么吸引人,而且还听说外国评委对这种“没有表演的表演”极为赞赏的消息,我想这种说法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所谓的“道听途说”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了外国评委的本意,因为国内的媒体总是轻易的曲解和篡改别人的意思,几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二是赞赏高圆圆演技的人中,有多少是单纯从《青红》影片本身的角度,而不是把高圆圆做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的角度。
《青红》这样一个风格朴实简约的文艺作品请高圆圆这样已逐渐偶像化的女演员出演本无可厚非,但显然这部影片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偶像演员并不适合做为宣传的主要卖点,因为这容易误导普通观众对这样一部需要细读的作品的认识。这里纯粹八卦一下,我们在嘎纳的红地毯上看到高圆圆星光奕奕,可是据说“父亲”要来参加参加嘎纳影展还要自己再支付一笔费用,当然“父亲”嘎纳的缺席也有可能正如所说是拍戏档期的问题,但这似乎不是很重要,重要的而是《青红》这样的电影针对的目标观众究竟是什么?在把影片投向市场时是否做为它量身订做了营销策略。
自己觉得《青红》最能打动国内的两种人:就是《青红》里那个年代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和当时做过“三线职工”的父母一辈。这两辈人到现在基本都已经不是电影消费的主要人群,这本身也决定了《青红》的市场前景不可能有多看好。王小帅请高圆圆来“救场”出演青红,应该也是想争取一定的年轻观众,可是影院里坐的多是只想看高圆圆漂亮脸蛋儿的年轻人,其中又有几个能有耐心去用心体会《青红》的魅力呢?这不是我自己的个人主观臆断,我自己去东方新世纪看得首映,还有主创见面会。那天影片被安排在只有200个座位出头的6号厅里,见面会还是一个新影联的师兄主持的。我自己提前了五分钟才到影院,都以为可能买不到票了,可是发现还有不少空座没有售出,当时还觉得侥幸,进到放映厅才发现前后被各家媒体占据了几乎影院的一半,坐前排的一群看上去就知道是高圆圆的死衷fans,因为高圆圆和导演出场的时候,他们打出巨大的“高圆圆个人网站”的横幅,一时间让我恍惚以为是在看类似《头文字D》这样的时尚港片。然后,仔细一观察,真正像我买票进来看电影的好像就没几个,估计这场首映卖出去二三十张票就算不错了,要命的是那还是在晚上7点40分的黄金时间场。所以,影片放映前,类似种种怪异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
影片果然常常出现考验观众耐力的大段戏,风格一点都不张扬,感觉所有的镜头都是偏向内敛的,但如果两个小时都是这样的不温不火实在也很难打动观众什么。有人后来问我和《孔雀》的比较,我就反问,想想《孔雀》里发生的每一件事在那个年代和环境都是“惊人的大事”,不管是骑挂着降落伞的自行车,还是一只鹅眼睁睁生生毒死,亦或弟弟把雨伞扎向了哥哥……一切在平淡讲述中,让每个观众感到的是精神的震撼和触动。而《青红》呢,片中可能就是两个女孩子参加小混混组织的舞会的那场戏了,但无论是幽默还是暴力,导演处理得都是清澈见底般的纯净,打碎了一块玻璃,碎片都看不到,只能听到声音,更不用说什么群架了。而后面青红被强奸的戏,更是用了同样的含蓄手法。说到这里,饰演青红恋人的李滨是一个相当有潜质的演员,每场戏的出镜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遗憾的就是全片他也只是出场仅有的几次,加起来也没有几分钟的戏,可惜。
《青红》这样一部小众电影,指望它对中国电影市场能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只会是失望。反倒是在发行策略上,局部发行,延长放映周期的做法倒是更加理性和实际。但无论如何,《青红》国内票房最终能达到500万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不管它获了什么“评委会奖”,一切都不能掩盖自身的问题。
(Rating: 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