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术与道

(2005-10-24 20:15:48)
分类: Bullshits
雅荻 发表于 2005-6-5 23:28:34
 

刚才跟静之老师开完一个讨论会在回来的路上随口谈到了现在大学教育糟糕的现状,自己目前尚身处大学之中,有些状况的确感同身受。

我们现在的窘境在于许多大学老师往往只局限于“术”的传授,这里的“术”可以理解只是一门课程单纯的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或是纯技能方面的内容。当然,甚至有个别的连“术”都很难合格的传授给学生,自当另论。我这里想说的是,老师在大学的课堂上只是简单传授“术”是远远、远远不够的——本来这其实是一个无需值得讨论的道理,我自会认为这本就是老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这现在看来越发变得遥远和模糊,甚至有些人,包括学生自己更是会逐渐忽略掉了。

现在的大学课堂,上课时间老师照本宣科,到了下课时间就拍屁股走人,这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屡见不鲜。可能很多是教育体制本身带来的问题,但老师通过对自我的调整也还是可以明显的改观课堂上的效果的。当然有的老师只是讲专业,也会讲得极为精彩,引人入胜,能让同学在课堂觉得对专业方面获益匪浅。但即使如此,我想问,这样学生只是了解了专业知识,那对于老师本人的了解呢?通过上课,学生对授课的老师的了解又有多少呢?现在的确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课上只是讲授、讲述,而不是沟通,也并不怎么在意学生是否了解自己。而我认为,通过上课,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老师这个人,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比教授专业更加重要,因为老师如此以身相授的就不仅仅是“术”,而是“道”。

道,可以是学习之道,可以是生活之道,也可以是跟授课内容相关的对任何问题的看法、见解,都是在课上可讨论范围之内。我自己在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身有体会。比如我自己在讲中国、外国电影史课的时候,自己认为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具体情况,确定讲课的重点、深度和范围,如果只是简单照着教材照本宣科的讲课方法我认为对学生实在是益处不多。老师能在课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哪怕是属于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认识和看法,都是很重要的。

具体来讲,比如我现在正临时给一个大专班讲几周的影评写作,课已近尾声。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挺枯燥无趣的内容,但我如果只是简单的找几篇所谓的“范文”,讲讲一般影评的所谓“格式”,让大家照猫画虎,那就不单是枯燥无趣,而是糟糕之极的做法了。而面对大部分只是高中刚毕业大小的学生,对电影的专业认识大多更几乎近于零,所以我若采用了上面那种教法,我都会觉得自己愚蠢。特别是我看到班上学生之前课写的文章后,满篇的别字和语句不通,这些基本语言能力上的欠缺让我当时觉得只是用五、六次的课就能让他们写出一篇像样的影评基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不过,课还是要讲,面对班里学生对写文章或多或少的恐惧感,我让他们写关于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写法,议论文、散文、日记,都可以,但必须认真写。必须得让学生抛弃掉对写字的恐惧,才有可能写出文章来。当然,如果最后要写一篇影评,而不是一篇高中时候经常写的影片观后感,还是首先要大致知道改去改变自己以往看电影的习惯,去感受电影是如何“电影化”的——电影不是戏剧,不是雕塑,不是舞蹈,不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到底是为什么,还好他们还有影片分析这样的课。因为要知道如何写一部电影的评论,得先知道如何去看电影吧,如此简单的要求都会变得比较困难去实现。

学生总是问,提笔写不出字来,我宁可在课上花很长时间去讲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鼓励大家还是尽量多做阅读,因为看得多,想的多,自然下笔有的写。包括我自己最近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学生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戏剧或是电影,都拿出来一起尽量多讨论。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言,是很有意义的事。很多人读完大学,上过什么课,老师上课讲过什么可能都不记得,但自己在某一堂课上的发言,或者某一次轮到自己做prenzentation,学生自己一定会记得清清楚楚。而我们现在的课堂一般总是老师一个人在“聒噪”,我总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说了这么多,可能我是想通过自己希望学生和老师能多交流,希望老师愿意让学生去了解自己,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能得到老师对“术”的讲解,更能通过得到老师对“道”的传授。眼下的大学教育,我自己觉得可能后者更加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