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自等待》《求求你 表扬我》

(2005-10-24 19:40:25)
雅荻 发表于 2005-4-18 8:45:42
 
 

image

毫无疑问,《独自等待》如能在今年的国内顺利公映,它将必定成为2005年最令人激动人心的国产影片。

或许我们会说这样一部拍给都市年轻人看的影片缺乏足够广泛的观众群,或许我们因为其自身完全独立电影的身份觉得它容易被人忽视,但我相信观众只要坐在影院里只看完影片的前十分钟,就会发现这部现代城市年轻人爱情题材的影片是如此吸引人。陈文(夏雨 饰)自打第一眼看见女演员刘容(李冰冰 饰)就认为她是自己的梦中情人,遂在自己几个铁哥们的关注下,和刘容两个人开始了一场对爱情主动权的争夺战,而与陈文自小一起玩大的李静(龚蓓芘 饰)不自觉的也身陷其中……

影片显然不是想简单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影片在智慧有趣的前提下不落入庸俗。如果把《独自等待》中的对白和Woody Allen的影片相比还有些距离的话,那它至少很自然的让我联想起十年前Richard Linklater拍摄的那部生动自然的爱情小品《Before Sunrise》,两部影片中同样处处可以看到充满着智慧的台词和令人忍俊不止的细节,作为观众是如此轻快的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愉悦。这是让我第一次觉得一部国产故事片的剧本和好莱坞电影剧本是如此相象,充满了各种创作范式和技巧的基础上,导演尽可能发挥了对年轻人生活的想象力,而且让观众每次会心的发笑之后也并不觉得自己浅薄,我想这是导演伍仕贤准确的把握了当下国内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年轻人面对生活时的激情和彷徨,面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同时,却又往往手足无措只剩下慌张。就象《Before Sunrise》一样,影片的结尾同样不落俗套,每个主人公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以往对生活的想象,“梦中情人”永远只存在于梦中,每个人都选择着自己生活的方向才是最积极的态度。

 《独自等待》自身独特的自然流畅的风格注定了它成为眼下拥有众多痼疾的国产电影最佳范本,现在唯一需要努力的是就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只要观众看到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国产电影也可以如此拥有和美国大片一样的国际性思维,不单能打动本国的观众,也一定能吸引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因为《独自等待》用轻松的口吻回答了所有年轻人关心的总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拥有着激情和美好幻想积极的活下去。或许夏雨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给出他最优秀的表演,但却是他近年来最自然、生动的一次表演,虽然他和另两位女演员都明显能够看出表演的痕迹,但并没有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感受,这归根到底还是剧本的出色。

这样的电影看完一遍总是会觉得不太过瘾,所以无论如何我个人坚信《独自等待》在国内良好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对国产影片创作风格的影响力可能在今后的几年中才会慢慢显露出来——就是如何拉近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这里可以很容易的打消掉前面开头我提出对于这部影片的两种顾虑:即使《独自等待》只会让年轻人喜欢,但作为国产电影票房消费的主体观众群恰巧正是20-35岁的中青年,所以说影片如能吸引这部分观众反而是影片最难得的地方,抓住了国内中青年的心,就等于抓住了国内票房的命脉,这是国际的通例,中国也不会例外;《独自等待》独立制作的属性更是影片强烈风格的来源,创作者完全没有多余的压力,可以和其他主创人员完全按照自身的创作热情来拍摄影片,所以这部影片恰恰证明了国产片正需要这种独立制作的创新精神,而不是要么号称完全按照个人意志创作,不顾及市场,要么受到投资方等各方面的制约,而让影片丧失了活力。相信《独自等待》给国内所有电影创作者和业内人士都做出了一次精彩示范,现在需要的只是来自市场的验证。

 (Rating:9.0/10)

image

站中间的那位,您这回到底怎么了?


《求求你,表扬我》前半部轻松的城市轻喜剧风格到后半部的逐渐向社会现实剧的方向靠拢,而影片最后的五分钟又急转直下让整部影片成为近些年来我看过的最佳国产恐怖片。


我自己本来也不想对黄建新这部作品有如此的判断,不过这的确是一部我从走出影院一直到回家想了一个晚上都觉得蹊跷的影片。用导演自己的话讲这其实是一部讲关于“信念”的影片,很多情况下影片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视点上来阐述整个故事的。可无论如何,当我最后看到前面眼睁睁亲见埋棺入葬的死人又活转过来的时候,而且导演不给任何超现实的视听语言予以说明时,我只能说我的后脖颈子感觉到一阵凉风。然后再联想之前的几场莫名的戏:陈好被浑身浇了个湿透的冲到王志文的家,可是那夜下过雨吗?所有在王志文家里夫妻两个人的对手戏刻意简约到不忍让演员多说一个字,大段的空白让人不能不产生过多的联想;更不用说影片最初雨夜的那场戏,范伟抱着刚刚救下被强奸未遂正赤身裸体的陈好,陈好那冷眼木然的的回头一望……这一个个的细节在影片经历到最后五分钟时不断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就犹如我刚刚看完一部沙马基兰的影片或是刚看完《小岛惊魂》一样,随着重新回头想整个故事,浑身汗毛直立,让人惊恐不已。


难道真的是我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还是黄建新厌倦了以往自己自《黑炮事件》到“城市三部曲”的那种对现代人的纯思考和批判,而转向了在表面创作风格延续的假象下,自己在做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如何将恐怖元素溶入社会问题剧?如果不是,全当是我的个人胡思乱想和玩笑话了。


《求求你,表扬我》另一个特点是它几乎成为黄建新有史以来作品中使用配乐最多的一部,加上同时对对白和表演的明显的控制,配乐占据了营造影片气氛的绝大部分。如果说导演以往擅长将非常戏剧化的故事溶于自然的生活中去的话,那这次显然让一个本来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前提逐渐走向虚无,或者也可以象导演说的是一种“信念”,这是否可作为导演在眼下国内创作电影的环境下的一种心灵参照?


如果这短短的几百字一定要将导演以中性的立场批评到底的话,那《求求你 表扬我》里觉得最大问题是由演员导致的,不是某个演员的问题,而是全体演员,但责任不在演员自身表演,而是导演对演员简单定位。大致想想,这部影片里所有主要/次要演员扮演的都是自己以往作品中最具特点表演方式的翻版,而无任何新意——换句话讲,每个演员都在展现观众最熟知的一面,可以说是“本色演出”,我更愿意说是“惯例演出”。比如范伟的结巴方言的憨厚,王志文良心未泯耍小聪明的知识分子,陈好“永远的花瓶”,苗圃只需要演出《绝对控制》里警察十分之一的干练即可,甚至王劲松最擅长的猥亵、心里畸形的小人形象,还有在影片中扮演官僚民警的那位的形象和《背靠背 脸对脸》里那个见风倒的会计嘴脸如出一辙,虽然本来就是同一个演员扮演,可是导演对演员更多应是开掘演员自身的表演潜力,而不是直接把演员的贯长特点直接搬来就用,仿佛给导演自己省了很大力气,演员表演起来也“伸缩自如”,但结果就是一部由集体“翻版表演”的影片自己也只能是一部导演的个人想象力“翻版”。仔细想来,这哪里是黄建新这一部作品的问题?

这部影片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我自己神经错乱?对于一个我一直以来非常喜爱的导演却如此下意识的对其最新作品下以如此“神经错乱”般的判断。难道我也像导演自己一样,在拍这部作品时着了魔?那样《求求你 表扬我》真成了中国版的《第六感》和《异灵村》,黄建新再拍摄下一部新片,只要定位明确,相信国内恐怖片市场将不会是阿甘的一只独秀。

(Rating:7.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