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院线快评 |
雅荻 发表于 2005-3-1 14:28:57 http://img.ent.tom.com/images/zhuanti/beyondken/wp1.jpg 彭浩翔的第三部作品,和前两部的冷调和嘲讽的风格有一定区别,这次是故事重于风格的一部,而且导演对演员的控制更加成熟,两个女主角钟欣桐和陶红都给出了不错的演出。 表面看这是一部说女人的戏,两个女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内心的挣扎,但其实却彻底再一次印证了彭浩翔骨子里对男人、女人的看法。想想《大丈夫》男人出去花心都要义正词严,用着高速摄影画面进行美化,导演对男人自身的劣根性没有一点回避,甚至摆到桌面上让天下女人看:瞧,男人就这么回事,你能怎么着?《公主复仇记》里,所有情节、细节的铺垫,倒影片最后的twist全部摊出后,这种男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再次显露。所以,从导演创作思路上,彭浩翔没有进步,但至少又给出了一个相对精彩的故事,至少在最后的一个twist亮底之前,我自己是没有想到的。 港片风格的揉杂是最近几年的一个趋势,其实hollywood何尝不是,《公主》开始并不明确指出明确的故事,甚至影片风格都是混淆的,但就是这种悬疑、浪漫,甚至清新的风格穿插在一起,让我自己坐在影院里能全神贯注的看下去。郑保瑞去年的《爱·作战》(大陆公映称《枪林恋曲》)把港片这种风格的混杂发挥到可以说登峰造极之处,也算有所创新。当时我坐在影院里看,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没过20多分钟就打破一次你关于这部影片的所有预期和想象,当然影片结尾的糟糕是很难弥补的。这方面,彭浩翔走得并不太远,至少从演员匹配上,《公主》是成功的,看来导演重点还是在于踏实讲好一个故事。 (Rating:7.0/10) 跟朋友说,本来是去世纪金源影城做“考察”的,结果碰巧遇到了《来信》的首映,结果影院和影片基本还说得过去。徐静蕾交了一次更高分数的作业,但依然是“作业”,抛开诸多因素能够看到导演自身的某些风格,只是在其他主创的影响下显得不是那么明显,很难想象没有重量级的影帝、大牌摄影和作曲后,这部影片还能剩下什么,但至少现在这部《来信》是可看的。 《来信》是一部异常安静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平静得出奇的电影。李屏宾大量缓慢移动的摄影镜头充斥着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主人公经历多大的波折,都是淡淡的旁白和稳定的画面缓缓带过,导演不想观众过度参与到人物情感中,这点是能感到导演的控制。《来信》中导演试图每个镜头都有所不同,结果只能是进一步与观众拉开了距离。 从这个角度讲,《来信》的市场定位是很难的,除了演员导演和其他部分主创算是腕儿,以及原小说的影响力(在中国熟悉茨威格的又有多少人呢?)还能算上卖点的话,我再很难想出影片其他的卖点。一部个人化倾向的影片却是2000万左右的投资,和《孔雀》一样,目标显然不主要在国内市场。国内宣传当然不会这么讲,还是尽力争取更多的国内观众,董平自己是明白这部影片的主要收益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来信》难道会有2000万的国内票房?我不信。 这部影片是不适合在电视上看的,因为即使在影院,相信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感官刺激观众大多也会昏昏睡去,更不用说在家看影碟,基本是很难看完的。但我自己这次在影院却是观影效果出奇的好,影片大段的声音留白更是凸现了现场观众的安静。观众安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场观众只有两种:一是我这种看得全神贯注,属于大多数;另一种是困得说不出话来,或者已经入睡的,比如我身边就有,以及影片放映后提问观众之一。 和观众的主要距离可能并不在于影片的风格样式,更多可能还是导演讲述这个故事的心态,对于一个在任何年代的现实生活中都几乎不会发生的极致爱情故事,小说形式的本是相对抽象的东西,现在电影用所有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导演自己又亲自参与表演,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那种极致的情感中,还要跳出来另眼审视,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现在的《来信》我个人感觉是导演情感和影片情感过于顺拐了,容易和观众交流形成障碍,留给人思考的余地并不大。思考的余地并不是指这样一个女人背后还发生了什么事没有讲出来,而是这样的女人选择这样的生命方式的原因,导演并没有完全讲清楚,甚至可能觉得是可以忽略掉的,因为故事本身太浪漫了。导演容易只是把自己陷入到了这种极致浪漫的情绪中,这种单纯极度的不真实的人物形象,无论影片是以何种形态呈现的,足够和观众保持距离。或许导演在自己心里已经对于这样一个女人的心理早已全部想清楚,但至少从影片呈现出来的部分很难让大部分观众认同,这个问题不是茨威格能够帮助解决的。 (Rating: 6.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