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Bullshits |
2005-4-6
有种感觉真的很讨厌,就是自己很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很认真的去做,可是结果总是跟自己在开玩笑,让人不知所措。甚至坏的结果会让自己不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到底是否有没有真正想要的东西?相信不是只有自己这样,对于这点自己不会孤独我还是坚信的。
问题是什么呢?自己怎么会这样,想来还是很简单的原因——可能还是浮躁吧。人的欲望为什么总是这么多呢?多得甚至自己用记事本记下来之后都会惶恐是否还是有遗漏?逐渐让自己变成自虐狂和强迫症患者。看来生活带给自己的永远是复杂的结果,不明的前景,而这我一直认为是生活的魅力,向前的动力。屡次的挫折和众多不能原谅自己的理由却渐渐把自己和对生活这样的认识拉远了距离,其结果就是一种入世,变得毫无棱角,一无是处,毫无用处,干脆死掉算了。
当然真的不能变成这样,这种惶恐并不是无法摆脱的,这也是我自认达观自信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我无论如何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唯有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一件一件看似琐碎、无谓的事情,有时也想偷懒逃掉,没有一次有好的下场。可见,自己没有一点聪明值得夸耀。
另一个几乎每天让自己不安的就是,忽然发现如果需要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朋友、同学、老师说声“对不起”,那简直就会像北太平庄每月月初换月票的情景。怎么会是这样的生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或许有些事情有些不足挂齿,可是依然是自己做得不足的太多,太琐碎,而我又是一个几乎不察觉间变得琐碎的人——可恶。
比如,别人的约稿、学习的论文,只要跟写字有关的东西总是能晚交就晚交,每每总是要像格里菲斯致敬,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该看的剧本总会有几个拖着没有去看,更不用说给出什么意见了;以前的同学、老师,曾是那么熟识,却总也不会抽空认真的去通个电话,见面聊聊;甚至,睡过了没有去上课,错过了自己主持的发言,我竟没有第一时间去跟老师去解释;当然更不用说,生活中其他本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去更多努力去做的事。
果然,我再一次陷入琐碎的自我呓语的陷阱,或许我的确是庸人自扰,但是各种想法却是无法抑制住的自我生长,就像着了魔。曾和一个老师聊天——现在同样被自己“无暇顾及”,说到如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沦落如此。说“沦落”,只是因为每每回想,自己难忘童年,挨家挨户串门,同学间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自己总是搞得跟同学家长比跟同学还熟——就算自己是另类的怪物吧——这在前两天一次学院的会议上,被一个同学公开的称呼过,我自全当笑谈,总是难免阿Q一把。
回看现在自己与身旁人的关系,或好或坏,我只是不知该如何去评说,或许简单的理由是,现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和每个人自己的欲望是成正比的一起高速攀升,就像现在国家的GDP一样,想慢点增长都是痴心妄想。我是一个整日妄想的人吗?那鼓吹要拥有梦想的人又该怎么活?
真可怕,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似曾相识、看到就总会觉得恐惧的问题:
我是谁?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
我喜欢woodyallen,喜欢莫里哀,因为我相信他们内心总有让自己解不开的结,他们的苦属于自己,别人不晓得,那种苦是认真生活的动力,可能转变成戏谑生活的理由,因为只有这种反方向的自我释放才能平衡了自己内心的苦。相比,周星星同学和jim carrey都显得弱许多了。
我整日很开心吗?整日很不搭调吗?整日嘻嘻哈哈吗?就算我自己不承认,我也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有人说,想内心平静那去出家啊,没看《蝴蝶》里女主人公一日顿悟,原来出家能带给自己如此一直想寻求的内心平静。谁这么说,我就说:那你去出家先啊。且不说那样做是否可以达到“内心平静”,且是否是达到“无欲则刚”的唯一途径还且讨论呢。
难道真的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问题是什么呢?自己怎么会这样,想来还是很简单的原因——可能还是浮躁吧。人的欲望为什么总是这么多呢?多得甚至自己用记事本记下来之后都会惶恐是否还是有遗漏?逐渐让自己变成自虐狂和强迫症患者。看来生活带给自己的永远是复杂的结果,不明的前景,而这我一直认为是生活的魅力,向前的动力。屡次的挫折和众多不能原谅自己的理由却渐渐把自己和对生活这样的认识拉远了距离,其结果就是一种入世,变得毫无棱角,一无是处,毫无用处,干脆死掉算了。
当然真的不能变成这样,这种惶恐并不是无法摆脱的,这也是我自认达观自信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我无论如何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唯有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一件一件看似琐碎、无谓的事情,有时也想偷懒逃掉,没有一次有好的下场。可见,自己没有一点聪明值得夸耀。
另一个几乎每天让自己不安的就是,忽然发现如果需要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朋友、同学、老师说声“对不起”,那简直就会像北太平庄每月月初换月票的情景。怎么会是这样的生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或许有些事情有些不足挂齿,可是依然是自己做得不足的太多,太琐碎,而我又是一个几乎不察觉间变得琐碎的人——可恶。
比如,别人的约稿、学习的论文,只要跟写字有关的东西总是能晚交就晚交,每每总是要像格里菲斯致敬,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该看的剧本总会有几个拖着没有去看,更不用说给出什么意见了;以前的同学、老师,曾是那么熟识,却总也不会抽空认真的去通个电话,见面聊聊;甚至,睡过了没有去上课,错过了自己主持的发言,我竟没有第一时间去跟老师去解释;当然更不用说,生活中其他本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去更多努力去做的事。
果然,我再一次陷入琐碎的自我呓语的陷阱,或许我的确是庸人自扰,但是各种想法却是无法抑制住的自我生长,就像着了魔。曾和一个老师聊天——现在同样被自己“无暇顾及”,说到如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沦落如此。说“沦落”,只是因为每每回想,自己难忘童年,挨家挨户串门,同学间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自己总是搞得跟同学家长比跟同学还熟——就算自己是另类的怪物吧——这在前两天一次学院的会议上,被一个同学公开的称呼过,我自全当笑谈,总是难免阿Q一把。
回看现在自己与身旁人的关系,或好或坏,我只是不知该如何去评说,或许简单的理由是,现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和每个人自己的欲望是成正比的一起高速攀升,就像现在国家的GDP一样,想慢点增长都是痴心妄想。我是一个整日妄想的人吗?那鼓吹要拥有梦想的人又该怎么活?
真可怕,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似曾相识、看到就总会觉得恐惧的问题:
我是谁?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
我喜欢woody
我整日很开心吗?整日很不搭调吗?整日嘻嘻哈哈吗?就算我自己不承认,我也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有人说,想内心平静那去出家啊,没看《蝴蝶》里女主人公一日顿悟,原来出家能带给自己如此一直想寻求的内心平静。谁这么说,我就说:那你去出家先啊。且不说那样做是否可以达到“内心平静”,且是否是达到“无欲则刚”的唯一途径还且讨论呢。
难道真的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后一篇:书,推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