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6
昨天看了《玉观音》,可能是我小说、电视剧都看过的原因,所以很多奇怪的想法,具体拍摄技术上的问题我不是很懂,但就《玉观音》电影版讲故事本身来看,怎么看怎么别扭。
杨瑞的出场到回忆前整个一大段全是过场戏,包括人物、台词、表演,就像在赶火车,全是流水帐,看不到导演在认真安排一场戏,塑造一个人物。好不容易,开始说安心以前的事了,感觉节奏稍稍放缓,镜头、内部调度、表演,仿佛才刚刚让我想起这是一部许鞍华的电影。
字幕上导演是两个人,谁知道另一个是谁啊?电影有两个导演,是不是会容易出现整体上不统一的问题?
走出电影院,想想,可能导演最初选择叙事的方式就有问题,就《玉观音》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来讲,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容量太大,导演疲于叙事,只是在不停的交代、交代……如果把杨瑞这条线完全拿掉呢?单把安心和毛杰的恩怨结构一个电影,内容其实完全足够了。电影版看着别扭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电影忠于了小说的内容,但改造得又不彻底。电影现在正常顺序讲故事,从杨瑞认识安心开始,缺乏了原小说和电视剧那种先给关系结局,从寻找的旅程中回忆、发现以前的故事代给读者/观众的悬念和期待心理。
电影现在的叙事,根本上是抛弃了杨瑞的第一主人公的做法,出场半小时,然后的一小时,跟他屁关系没有,然后结尾再出现。杨瑞在电影里没有做为贯穿的人物来处理,主人公的戏基本都做在安心和毛杰身上(可能是演员的票房号召力的考虑),所以感觉电影拍得很奇怪。其实开头部分肯定有办法拍得让人感觉更顺,现在是把一个顺着的故事给讲拧了。
记得小说里,杨瑞决定回去找安心,走一路,边走边回忆,走到清绵,想到清绵的安心,插叙;走到广屏,想到广屏的安心,插叙;然后是南德,这样故事的进展完全是在杨瑞引导下展开的,电影选取了最简单的一种改变方式,但拍出来的效果不好。
抛开小说、电视剧,电影本身我想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杨瑞开始追安心的一连串的戏,完全是儿戏化的处理,演员感觉没有溶到环境里去,我想是导演的问题。特别是杨瑞在雨中对安心说“我爱你”一场戏,像小品!
说两句《手机》,前两天冯小刚来电影学院,我问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问他《手机》是否是商业上真正的成功,因为包括通货膨胀和票价的因素,但被张会军挡掉了,这就是我反感他让递条子的原因。但我看冯小刚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表情,不知道他怎么想。但无论如何,在同一时期内,《手机》是票房赢家,这没有问题。
另外,不知大家都看过《月亮背面》《一地鸡毛》吗?我看过,所以当我看到《一声叹息》《手机》这种变化时,我认为这非常正常,这是冯小刚一直试图只做自己的努力,他尝试过,死得很惨,电视剧都被毖了。他现在是“曲线救国”,他做的很好。
《指环王3》难道是因为《手机》被挡?如果那样,冯小刚的商业成功就多了另外一层意义;但其实,做为对国片的支持,我们为何不能适时的这样进行国片支持政策呢?毕竟完全商业化的市场条件中国还不具备。
我不觉得0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有多么大的进步,这主要从总体票房而论,唯一的变化是国产片产量的增加,即我们在影院里能看到更多的电影了。可能今后三五年是一个缓冲期,很多人拍电影、看电影,随着影院的完善、发行系统的改革,媒体的宣传把电影要引导到老百姓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时候票房会有真正的增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