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杰Space
阿杰Space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71
  • 关注人气: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 “量化自身”大会上几点没说的

(2012-12-18 21:58:58)
标签:

量化自身

quantified

self

失控

预测

杂谈

分类: 数字医疗

人有很多信息来源,佛家里说: 眼、耳、鼻、舌、身、意。人类发明一直围绕两个方向,一方面,量化自然,感知自然,控制自然,另一方面,从中医到西医,量化自己,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只是后者的主动权,以前一直在医生、医疗器械、药物的手里,如今,开始还到老百姓手里!

应该说,“量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西医的诊断都来自于量化的数据。医院的检验科,里面的各种仪器,包括大型的核磁共振,都在干“量化”的事。只是,以前“量化”的场合在医院,知识模型在西医教科书和医生脑袋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量化”会变得更移动化、个人化、自动化、智能化。随时随地的展开。其主要的技术基础,是传感器的小型化和宽带互联网的诞生。举一个最简单的“量化”例子,只要随身带了智能手机的人,你的“地理位置”就是被随时随地的量化和记录的!

“量化自身”其实,就是用你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来获得人自身其他的一些量化数据,并找出规律和分享。如同这次来分享的“moodscope”创始人。


http://s4/mw690/53cebf1fg7b5017bc7aa3&690“量化自身”大会上几点没说的" TITLE="关于 “量化自身”大会上几点没说的" />


http://s5/mw690/53cebf1fgd120eddb32d4&690“量化自身”大会上几点没说的" TITLE="关于 “量化自身”大会上几点没说的" />

量化、传输之后,自然就行成了现在很热的“大数据”!这个并不稀奇,关键是你能从大数据上“学习”到什么!获得模型、发现规律、统计比较…… 通过“学习”得到的“模型”、“知识”、“规律”,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才是“量化”的最终目的 “预测”!这是自生命诞生以来,无时不刻在做的事情!因为越强大的预测,生命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提高生存率。不管是捕食、躲避灾害、找寻目的地等…… 

我们的大脑也随时随地在干“预测”的活,从某种意义上,“量化自身”的重要目的,是在做大脑的延生!想象一下,小时候学习接球!当对方抛起一个球时,你是如何学会接住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其大脑里不断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大脑所编制出来的球落点模型,与牛顿的公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试用范围不同而已。牛顿的公式同样也有适用范围!那么,通过“量化自身”获得自身的数据,并提炼出一些“模型”和“规律”,当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提前做出准备和动作。就如同大脑通过眼睛看球的抛物线,根据已有的模型,调整身体跑动和手脚的动作去接住球,是一个原理!

关于“预测”,强烈推荐看一下KK的《失控》第22章-《预言机》 ,这里有我的读书笔记:


这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具有正面意义的短视!”(Positive myopia“看得远并不意味着看得好”("seeing further is not seeing better.    

同样,“量化自身”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获得永久的预测,而是可以发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规律,这个规律也许只适合于自己,也许只适合于与自己类似的一小部分人。当然,也许你找到了一个“新的牛顿定律”!

从哲学意义上,

 

KK说道:“一个活系统适应(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存续(不变)A system (nonchange by definition) adapts (changes) in order to persist (nonchange) ”归根结底,适应性,就是利用信息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量化自身”首先就是获得数据,而数据一旦流动,就创造出透明。社会一旦联网,就可以了解自己。也许,“智能”就是在这样的信息流动中“涌现”的!

想象一下Google地图里的交通堵塞显示,是否可以让你提前绕开那些堵塞的路段!?这就是因为“数据流动”而创造的“透明”,让你可以看透、预测接下来的交通趋势!而Google地图交通堵塞数据来自那些在路上的人的手机里“量化”的地理位置信息!

所以,“量化自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预测、揭示未来,意味着更好的生存。

最后,我决定学习 KK,在书房里,放一个站立使用电脑的书桌。站着办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