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创新能力的背后 – 2010 MIT之行侧记

标签:
mit麻省理工创业创新独立精神杂谈 |
分类: 随笔 |
记得去年的8月1日,是我第一次踏上美国波士顿的剑桥(Cambridge),那个MIT校园的日子,旁边的查尔斯河美丽而宁静。我参加的是清华经管学院与MIT斯隆商学院的一个合作课程。作为班级领队,当晚给同学们安排了波士顿龙虾宴,餐后散步于MIT校园,忽然发现:这个校园是完全没有围墙的,彻底融入于城市,成为了它的一部分。MIT给人的“OPEN”- 开放的气息,从那一晚就一直伴随着我。
后续三天在MIT的课程紧张而有序,印象很深的是其中的两堂课。一堂是头天的Thomas W. Malone 教授讲的“The Future of Work”- 介绍未来工作形态(或称劳动力组织形态)的趋势。我深深共鸣。他认为,未来的公司形态,也必将如同国家形态的变迁一样,从非集中的,非连接的“松散个人”形态;到中央控制的,集中式的“王朝”形态(现有绝大多数的公司形态);再到非集中的,且内部交叉连接的“民主”形态。如下图:
如同 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开源软件社区(如:www.Linux.org )这样的组织,因互联网的存在,它们的“员工”,分布在全世界各地,通过在线协作,完成一件件巨型公司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非中央集权的,开放式的,互相连接的,自组织群体智慧的表现!这令人想到,未来的工作,是否可以如同取自来水似的,想要赚钱时,可以马上在网上找到工作,工作地点和时间可以完全自由,按工作任务完成度计价,也可以随时Offline 休息,去玩。当然,这建立在一个任务(Task)可以被基于网络的众包(Crowd Sourcing)模式完成的基础上。而且,这样的民主型工作组织,天然是开放的,并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因为其中的每个工作个体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另一堂课是来自工程系的俞久平教授,一位资深的华人学者,也是一位迷恋海洋的动力学专家。记得MIT校名的本意,就是一所“技术学校”,因此MIT工程系的强悍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的MIT不仅重在工程技术,而是真正的进行跨学科的创新!俞教授最得意的一个作品 – 机器金枪鱼(Robo Tuna),就是横跨工程机械学、控制学、信息学、数学和生物学的一件杰作!他的团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鱼游泳这么省力?为什么它们能在水中安静的穿行而消耗极少的能量?”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严谨的分析,最后发现与鱼对水中漩涡的感知和利用有关,俞教授也因此被亲切的称为“鱼教授”!他的成果将有助制造未来速度更快的水上飞船!
然,鱼教授更大的功绩,却来自他作为MIT开放课程早期推动者所做的贡献!
OCW – Open Course Ware,http://ocw.mit.edu ,最早是从 MIT开始启动!2000年2月至2001年4月,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MIT OCW 战略制定完成,明确了使命。2002年9月,通过网站,非正式发布了32门课程。2005年,课程总数达到1100门。自MIT OCW创立起,开放式课程开始在全球100多所大学里开始流行。当前全球总课程数超过13000门。在MIT里,超过90%的教师,参与到了开放课件的项目中,它成了MIT新的标识。来自全世界的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开始领略MIT教授们的精彩演讲,这也是MIT对自己教学质量的一种展现和宣传。
2005年10月,开放课程被正式引入中国,开启了中文翻译计划,参与翻译的华文知识分子义工,超过15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台湾的 MYOOPS 小组和国内YYETS小组也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YYETS最早是国内著名的美剧字幕组,2010年开始翻译耶鲁公开课程,其第一门翻译过来的课程是耶鲁大学的哲学课程《死亡》,看过的人都深受触动!去年,从网易开始,国内的门户网站也先后跟进开始推动中文OCW课程的传播。在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原创开放式课程的丰富度,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国家教育和科研的总体水平。遗憾的是,这种“开放”的精神,并未能在国内的高校流行起来。
从另一个视角看MIT OCW计划,它服务于MIT本身发展的长期利益。它大大提高了MIT的知名度,上面每一位教授的精彩演讲,都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奔赴MIT,这些跨种族,跨文化的优秀学子们,在MIT开放的环境中,进一步蜕变成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家。你无法想象,一个本科生近4300,研究生近6300人的学校,其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已遍布全球。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5000家公司是以MIT校友的核心技术为依托,每年有超过两万多亿美元的GDP,若按全球的国家经济体排行,属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这些创业成功,后又反馈和捐助母校的学子,不仅给MIT带来了学校发展的资金,也深深激励着后面的学子。由此总体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反馈循环!
MIT毕业校友企业收入总和
MIT校训- (Mens et Manus)- “心和手”。要求学子,既动脑,又动手。其精髓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自己服务自己,只想不干,或只干不想,都是创新和创业的绊脚石。MIT每年有一个多月时间的 IAP(Independent Activity Period)- 独立活动期。期间MIT的学生们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对于那些俗称“捣蛋鬼”的学员们,这是他们的狂欢月。全球著名的机器人公司 iRobot 的两个创始人,就是在IAP上,在一个与人工智能教授的互动游戏上认识的!
进一步感受 MIT 的创新,是在他著名的媒体实验室 – Media Lab。它是1980年,由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与当时的MIT校长Jerome Wiesner共同创建。每年几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超过 50% 以上,来自全球100多个产业联盟会员。每年,媒体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会与产业联盟会员一起讨论,确定下一步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和目标。Media Lib 是MIT的一个缩影!一般,创新性研究是要冒极大风险的,但在对 Media Lab 深入了解后,有几点额外清晰:
1、 坚持社会责任感。也包括了为迎接世界未来的巨大挑战。由此,“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办学理念以及理工与人文融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验并重的办学方针能得以充分贯彻;
2、 以人为中心的需求分析。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下一代智能建筑的研究等;
3、 充分的学科交叉。例如:信息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探索SNS社会化媒体;
4、 开放性。这点与学校的自由学术氛围,以及人文科学的补充离不开。开放的研究环境,才能让创新之苗得以发芽并成长!
5、 创业精神。从著名的Intel(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HP(最大的计算机公司)、Genentech(最大生物医药公司)、iRobot(最大的智能机器人公司)…… 到中国的Sohu(搜狐)、Baidu(百度)等,其核心创业团队,无不与MI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业辅导,从进入MIT的第一天,就已开始!
尤其,当MIT的创新与创业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产业革命。那就是“颠覆性创新”或“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它改变了消费供给范式,改变了信息流的方式和速度,从而使得一些传统大型企业在看似稳固的产业环境里,被迅速淘汰。最近的例子就是APPLE
之于 Nokia !
2011是 MIT 建校150周年。相当年MIT初创后,第五年才招到第一个学生。如今,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150年前的创立者 – 威廉.罗杰斯校长的梦想。祝福MIT,也祝福中国的高校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