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老子今注今译》

(2011-02-07 23:13:18)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无为

不争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过年研读 陈鼓应 老师的 《老子今注今译》 电子版下载

此书让我 获益匪浅,边读边记如下: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的哲学,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伸展到政治论。后两者是他的真正目的。

老子深谙系统整体的思想,指出事物常依“物极必反”的规律运行;这是自然之理,“反”的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初始的状态。

(1)辩证的对立统一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2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 老子这段名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事实上,正与邪,善与恶,亦莫不如此。甚至一切事象都在对立的情况中反复交变着,而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止尽的。老子提示我们观察事物,不可停留在表面,应从显相中去透视里层,作全面的了解。他向我们拉开了观察事物的视野,使我们能超拔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我们不致为眼前的困境所陷住,也使我们不致为当下的心境所执迷。)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第3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够做得到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同时向它的对立面转换的可能,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时,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所以老子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张开是闭合的一中征兆,强盛是衰弱的一种征兆。

(2)循环往复的运动观点。

“反者道之动。”“反”若作“返”讲,老子这句话即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柔弱胜刚强”

老子也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

(3)关于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无形的、无名的、不可言说的、不可限定性的,而且是不断在运动着。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1章,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1章,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5章,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清它的形体,他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2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无”和“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它们相对立,又相连续。“无”含藏者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所以老子的“无”不等于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是独立无偶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从这虚空中蓬勃生长。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52章,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第52章,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善应,不招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自然的规律,是不争而善于得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而善于筹策。自然的范围广大无边,稀疏而不会有一点漏失。)

老子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The primordial natural force)。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是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本质。而且“道”不仅创生万物,它还内附于万物,以蓄养它们、培育它们。

(4)关于老子的“德”与“修身”

“德” –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便可称它为“德”。“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所以,“道”是指未渗入一丝一毫人为地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地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因此,“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

老子的“德”,含有如下一些品格: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

“无为”不是什么都去做的意思,而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

“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

“柔弱”并非懦弱,意在不可恃刚陵物、强悍暴戾。

“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他认为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从这虚空中蓬勃生长出来。

“无”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称“道”,因为“道”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另一是指空的空间。

“愚”意为“真朴”,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为政者,管理者,“真朴”是核心的素质。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端。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51章,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10章,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蓄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179章,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为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镜,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它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着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1、认识别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2、战胜别人的是‘有力’,克服自己的才算‘坚强’;3、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4、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5、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6、身死而不朽的才是‘长寿’。)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第38章,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

“大器晚成;大象无形。”(第41章)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不出户,知天下;”(第47章,不出门外,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老子注重内在直观自省。)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第55章,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 – 精神充实饱满;“和之至”心灵凝聚和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56章,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老子哲学几乎不谈境界,如果有的话,勉强可以说“玄同”可算一个,它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63章,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8章,这里的三宝:“慈”-爱心加上同情心,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指含藏培蓄,不肆为,不奢靡;“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让”“不争”的思想。)

(5)关于老子“无为”和“分享”的精神

老子一方面关注乱世,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极欲提供人类安然相处之道(提出“无为”、“不争”、“谦退”等观念);另一方面,他要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期望人们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提出“虚静”等观念)。

“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它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

老子提倡“分享”的精神!他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又说:“功成而不有”“为而不争”。人要去努力工作,所以要“生”、“为”、“功成”;但分享的精神要求不必吧创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所以要“不有”、“不恃”、“不争”(罗素很欣赏该观点)。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3章,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物,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

其他警句: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这个警句,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喻示者为政要安静无扰,扰则害民。越是大国,政策的颁布越要谨慎!)

终结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这句格言,可以作为老子里描述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前三句格言提示人们要信实、纳言、专精。后四句,在与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唐,他却要人去“为”,“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为人”“与人”“利万物”)而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