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路”谈起
(2008-07-29 01:01:38)
标签:
美国互联网路文化旅游 |
抵达的第二天,车行在去往旧金山的海湾大桥上,当导游 Tom 让我们猜想这座单向五车道、双层的大桥是何时建造时,我无法相信这样一座现代化大桥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同样,在纽约第五大道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也很难想象那里的地下几乎是空的,地铁站交错纵横,有些站点有 7-8 条地铁线相交汇,而这些同样也是在几十年前就修好了。
在赞叹美国人高瞻远瞩的同时,不得不说,近代美国经济的腾飞,与美国30年代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群的大建设是分不开的,虽然那时候由于经济不景气,国家通过雇用工人建设公路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但这些交通设施的建成,开阔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速了贸易,促成了后来庞大的汽车产业和石油产业,成就了沃尔玛、麦当劳、Starbucks这样的连锁品牌,加快了商业模式的复制。经济的核心在于流动,提高生产效率,加速资源的合理分配。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商品、人力资源、服务更快速的流动,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血脉,看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从其道路的规模、质量就能窥见一斑!
对应到80年代的中国,那时凡有知识,有思想的县乡干部,都把修成一条路当成自己任内地一项重要业绩,“要发展经济,就要修好路”成为当时有识干部的一个重要思想。有了路,才能加快贸易、使当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加,进一步促进消费,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路,才能加快人才流动,吸引投资,有利于活跃当地的经济,从而增加税收,地方财政才有余力逐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再联想到 70 年代以来,为什么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出现,会与“新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呢?其实,换一种角度来看,互联网完全是另一种形态的“高速公路”,是一种虚拟化的高速公路,他承载的不是汽车,而是数字化信息,而且其诞生之初就是全球化的,如此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信息高速公路”,对当今的世界正在产生另一种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从Yahoo到Google、Ebay到Alibaba、从Salesforce到Facebook,近20年内,因互联网而诞生的世界级企业前所未有的兴盛。此行我们所参观的WebEx为例,她就是一家完全依托于互联网的企业,通过宽带互联网,为企业客户提供远程网络会议服务,每年有几亿美金的产值。这里不仅需要具备互联网流媒体视频压缩等技术的创新,也得有按需付费、SaaS(Software as a Servie)等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产业链的角度,网络高速公路还带动了相关的数字设备产业的高速发展,本次所参观的几家硅谷的标杆企业:Cisco、Intel、HP等,没有互联网的促进,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由于美国是互联网最早的发起者和缔造者,充分占据了互联网高速公路的核心层,而在新经济领域又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在全球IP地址紧张的今天,一个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雇员,可以轻松获得一个甚至多个公网地址作为其工作之用,这样的“优越待遇”对于一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雇员来说可谓奢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前段时间关于互联网的“根域名服务器”归属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地位和重要性不亚于纽交所。若哪一天“根域名服务器”瘫痪,全球很多公司将陷于瘫痪,因此全球都希望改变美国对“根域名服务器”的掌控。可喜的看到,中国的 .cn 域名正在高速的增长,越来越多以 .cn 为第一域名的网站正在兴起,这能大大减少对美国 .com 域名根解析的依赖!
“路”的另一层作用,就是经济服务的全球化和地域文化的趋同化。30年代之后的美国,随着高速公路网及区域公路网的全国铺设,作为一个来到美国的华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美国的城乡差别几乎没有,跑到哪里都能看到一些相同的品牌、享受到几乎相同的服务,所有的食品上都有明确的热量和营养成分的标示,可以轻松计算一天的所有卡路里涉入,文字都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语言的差别很小,因此,美国的企业只要初始运作成功后,快速复制到全国的壁垒很低。再说说近代中国,常常隔一座山,讲的方言可以完全两样,地域性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城乡差别还十分巨大,地方性的戏曲风格迥异,建筑风格细腻而多样,汉字的书写具有千变万化的气势。可以说,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上几乎是两个极端的存在,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标准化,规则化的国家,趋向于简洁、标准;而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国家,地方性差异明显。然而,不得不说,道路的建设,不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互联网的信息通路,必然会促使经济服务的跨地域扩张,举个例子:现在几乎哪个村庄都能喝到娃哈哈矿泉水。经济服务的跨地域扩张,再加上互联网给每个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全球的信息窗口,其作用的结果,就是使文化的差异日益减少,中国的历史文化沉淀正在日益流失,历史屡屡证明,一个强势文化会慢慢使另一个弱势文化逐步消失。体会一下现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遍布全国的吃辣风潮,小孩子们讲本地方言的越来越少了,肯德基几乎人人都知道,建筑风格正在逐渐趋同,流行音乐、网络游戏风靡在整个青少年一代,只要用上了电脑,汉字写的越来越差,很多人几乎从来没有读过《论语》、《史记》等传统名著,古文除了在学校内应付考试外,离开学校就会迅速遗忘,我们一些传统节日的气氛也正在逐渐丧失,反而一些西方的节日气氛,有浓厚的趋向…… 因此,在美国的这段日子里,除了进一步学习西方经济方面的一些经验,思考如何发展中国本地经济,让中国从 “made in china”往“made for china”的方向发展之余,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复杂性”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能否保留下来。我相信,世界的最终发展,会在简单和复杂中,趋于一个平衡,如果不能在简单中保存复杂性,最终将会趋于崩溃。就像美国人目前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民族的多样性需要保持,已有生物的群落需要保护,当今世界动物群种的灭亡速度正在因为人类人口数量的增加及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