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行就是放下吗?

(2011-07-12 18:50:58)
标签:

佛法开示

分享

转载

文化

 

 

    常常听人们说,“修行就是放下”,到底放下什么才算是修行呢?“放下”与“精进”是什么关系呢?不清楚这个问题,则会有成为断见恶人的危险。分享一篇妙叶禅师的开示,希望我们都能够自我检验,时时反省——    

 

 

http://www.dorophy.com/GL_UploadFiles/20100827132930543.jpg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
 
四明鄞江沙門妙叶集
 
 
或曰。何不諸緣放下一念萬年。使心與理會境與神融。自然合法。何必忻厭取捨若是之深。
 
答。若謂諸緣放下是道。只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為放下。却與道反遠。類於斷見外道。
 
故鵝湖云。莫秖忘形與死心。此個難醫病最深。又云。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又佛十八不共法中。有精進無減。又六波羅蜜因精進故方得成滿。且放下者。但放下世間業緣耳。豈是放下精進體道之心哉。古人所謂坐在無事甲裹。正是此輩。
 
若謂放下自在是道。而不勤加精進一心修行。豈得心會境融打成一片與道合耶。
 
若知不放下是放下。熾然忻厭取捨。即是不忻厭取捨。
 
修即無修。念即無念。則名無功用行。亦名無作妙心。奚難速證中道之理。又修故離斷。無修離常。斷常既離。則異乎所問。而直生安樂世界。以二大士為同修。日與彌陀佛相對。彼時知何法而不可問。何行而不可學。何疑而不可除。何求而不可得。既無退轉。則此忻厭豈不是成無上正覺之大因行哉。

 

上文的白话解释,法宣法师释——

有人問曰:何不將諸緣放下,一念萬年。使自心與理體契會,外境與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於佛道,何必要欣求厭離與取捨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說諸緣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為放下,卻與佛道反而更加遠離,類似於斷見外道。是故鵝湖禪師云:「修行人不要只是忘記形體和死去自心,這一個難醫的病是最深的。」又云:「如果還是默默任意而如同愚癡,便可了知你尚未悟解如何作修行之工夫。」此外諸佛的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減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羅蜜當中,因為精進波羅蜜的緣故,方得成就圓滿之道。況且所謂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間生滅的業緣而已,豈是放下精進修行、體會佛道之心呢?古人所謂的枯坐在無事盔甲裡頭的,正是在說此輩之人。

 

若說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進一心修行,豈能得到心性契會、與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與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夠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熾然欣求厭離和取淨捨穢,即是不欣厭不取捨。修行即是無修,念佛即是無念,則名之為沒有有為功用之修行,亦名之為無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難以迅速證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為修行之故而離於斷見,修而無修之故則離於常見。斷見常見既然能夠遠離,則便能夠相異於你所問的,而直接往生於西方安樂世界。然後以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二位大士為同修,每日與阿彌陀佛相對,到彼有何佛法而不可請問,有何修行而不可學習,有何疑問而不可消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呢?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既然無有退轉之事,則此欣求和厭離,豈不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廣大因行嗎?


 
 
 
 
愿诸同修不离精进,速证菩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