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紫溪郎中程勇
紫溪郎中程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90
  • 关注人气: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中医研究生之培养模式

(2011-01-28 10:0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在当今社会, 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现代医学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已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古老的中医学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科学的发展, 离不开科学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如何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振兴中医事业, 已成为中医界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人才的培养又是其关键所在。作为高层次的中医研究生教育, 肩负着培养未来的高级中医科研人才和临床专家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中医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但综观目前的中医研究生教育, 仍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研究生的智能结构不合理等缺陷, 不能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亟须加以解决。

现有培养模式及其缺陷

目前招收的中医研究生主要来自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数中医院校对中医研究生都是单一专业和单一研究方向的培养, 第一年为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 并安排参加临床、教学活动, 着手收集资料、论文选题和课题研究,第三年撰写毕业论文及通过论文答辩。这种基本的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不少缺陷:

其一, 未明确分类培养, 人才结构不合理。尽管实际上已存在不同类型的中医研究生, 但因没有明确而恰当的分类, 其培养目标、教学设计、考核标准等都含糊不清, 以致出现混同培养的状况, 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呈一个模式。另一方面, 培养出来的多为学术研究型人才, 而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够。

其二, 基础课程时间过长, 内容重复多。1/3的时间专用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临床和教学活动。而且, 许多课程都是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的, 再次学习时使用的仍是相同的教材, 内容重复太多。

其三,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当。无论何种类型、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都学大致一样的课程, 没有体现因人施教的原则。即使是实行了选修课制度者, 也还存在必修课比例偏大, 选修课比例偏小且范围不广的问题, 不利于各类中医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其四, 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基础课程教学仍是以课堂“ 灌注式” 为主, 这种教学法只强调过去知识的积累, 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思路狭窄, 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较差。

其五, 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协作研究中医的训练不够。中医学是有着丰富蕴藏的巨大宝库, 数十年的中医科研历程说明,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协作研究是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而现有中医研究生(主要指实验研究型中医研究生)都是单一专业、单一研究方向培养, 无论是教学内容上, 还是所提供的课题研究条件上, 都尚未对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协作研究予以重视, 以致毕业研究生的协作研究意识淡薄, 能力欠佳。

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既然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高级中医科研人才和临床专家, 其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要与中医事业发展趋势的要求相一致, 与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相一致, 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有牢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相关学科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临床的实际工作能力;要使人才结构多样化, 既要有不同的智能结构要求, 又要有多方面协作的能力;对中医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特别予以重视。为此, 本文特提出以下改革设想:

1、按中医事业发展趋势的要求, 进行分类培养

中医要振兴、发展, 必须在继承、整理已有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研究中医, 促进中医事业产生一个飞跃。而这样巨大量的工作, 要靠培养全能型人才单兵作战来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需要有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医人才分别承担整理、科研、临床等方面的工作,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因此, 分类培养势在必行。建议分3种类型进行培养。

1)文献整理型。由于中医理论的精华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 故有必要培养中医文献的校勘、论注、阐释发明、整理方面的人才, 并保持一定的数量, 为进一步的科研、临床研究作必要的准备工作。

2)实验研究型。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关键是要在已有中医理论基础上, 用科学实验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培养高级实验研究人才, 是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主攻方向。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 又可分为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两类。

3)临床技能型。这是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一种类型, 尤其是在硕士这一层次。中医临床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不仅需要以上学术研究性质的人才, 同样还需要具有高级中医诊疗技术的临床专门人才。同时, 名老中医的临床学术经验, 也需要这一类型人才来继承、发扬。

根据以往的培养情况和今后的需要, 以上3类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定为154较为合适。

2、调整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 中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是以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为主体, 以相邻的学科知识为干支, 按比例而形成的主体知识结构。不同类型研究生又有不同的要求。文献整理型应以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知识、医古文为主体, 以一定的临床知识、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其干支;实验研究型以中医理论、科研方法与技术、临床知识为主体, 以现代医学理论、相关自然科学进展、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干支;临床技能型以中医理论、临床技能为主体, 以中医研究成果、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干支, 知识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教学设计改革来实现。各类研究生培养都须重视加强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上也应有所侧重, 应分别侧重于文献整理能力、科研设计和操作能力、临床观察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3、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采用或完善学分制。各类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临床技能、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所占学分比重随其培养目标不同应有区别。较为合理的比例应为文献整理型52127, 实验研究型51326, 临床技能型51713。此外, 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和写作, 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其在校内外刊物发表的医学论文(含综述等), 亦应相应计入学分。

2)调整基础课程时间、结构和内容。可将基础课程学习时间缩短至一个学期, 并提倡边上课、边进入临床、实验室操作及课题研究的方式。在本科阶段已学的课程一般不再列入, 即使作为专业基础课, 亦应以研究进展为主要内容。按各类研究生的需要, 分别设立文献整理学、中医科研概论、中医临床学等对口课程。增设与中医学有关联的新兴科学技术和边缘学科, 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物数学、医学物理学等, 以及一定量的社会人文学科课程, 如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增加不计入学分的考题讲演如文献综述、学术会议评议、学术论文剖析、实验技术研究、新学科知识讲座等, 以扩大知识面、开拓思路。

3)调整必、选修课比例, 实行免修制度。必修课以2门~3门课为宜, 本人认为仅以自然辩证法(有相当量的医学辩证法内容)及外语作为必修课即可。前者是我们进行科研、临床活动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 后者是获取现代科技信息及使中医走向世界的语言工具。其余均作为选修课(计入学分的以58门课程为宜)。为鼓励自学和便于研究生调整学习时间, 应使免修考试制度化。

4)改进教学方法,摒弃“灌注式”的课堂讲授, 实行学导式教学其程序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使研究生的自学、思维、创新能力等都得到锻炼, 到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考核应根据目的和内容采取多种形式, 如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综述、小论文以及开卷、闭卷考试等, 着重测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条件, 进行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协作研究中医的训练

首先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在教学内容上得到体现, 使研究生对协作研究的意义、思路、方法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并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得到实际锻炼可增加导师及研究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 组织同一课题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集体攻关, 以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一条龙协作式培养等同样, 多学科共同招收研究生, 跨学科选课学习等都属所试之列。

 

发表于《医学教育》1991年第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