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探讨
(2011-01-24 11:43: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l 上海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渐受重视
上海的中药天然资源品种数、蕴藏量都较少,本地的中药材种植数量也比较有限。为了适应国家加强对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要求,上海市中药企业已在四川、贵州、云南、浙江、辽宁、山东等省市建立了十几个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作为我国近代中药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中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共有中成药生产企业2O多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近20家。同时,上海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药集散地,目前共有从事中药批发、零售的企业近千家,中药的商品销售总额在全国名列前茅,中药商品零售总额自1999年以来更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上海已把包括现代中药在内的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之一。自1999年以来,上海市已制定、实施了多个阶段的《上海中药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科委启动了中药现代化专项,3年来已经投入1亿多元资金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药的标准化研究和中医药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带动了十几倍的民间资本投入。
1.2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上海的中医药科研力量较强。在原有的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基础上,近年来又相继成立了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和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等,涵盖了中药新药研发的制药工程、标准规范、应用创新、临床研究等研发环节。在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现已获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中,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已完成了近百种未知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筛选,获得了2种活性体;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获得野山参的特定DNA指纹图谱,可对野山人参、移山参、园参进行鉴定。上海近年来在中医药专利申报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申报中医药专利数已从20世纪90年代列全国第二十六七位,一跃上升到名列国内第一位。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率先开展了70多种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标准研究、10个中药材的GAP研究。通过项目的研究,提升了上海饮片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上海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优良中药材基地的联合,带动中药质量的提高。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还研制了70多个中药化学对照品,为建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打下基础。
近年来,上海新药研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1994—1999年,卫生部共批准中药新药863个,上海仅有11个,占1.27%。而从2001年一2003年6月,上海已获得10项新药证书,27项正在进行临床研究,34项正在申请临床研究批文。其中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15个,三类新药31个。在中药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孔树脂吸附、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超微粉碎等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1.3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上海市拥有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汉殷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杏灵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药企业,另有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涉及中成药生产的企业。近年来上海市中药工业总产值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从1998至2001年分别为lO. 2l亿元、l2亿元、l3.97亿元和18.76亿元,2002年因受GMP改造的影响,中药工业总产值为l2.52亿元,2003年很快上升到20亿元。上海中药工业与国内中药工业年均近20%的增长率相比基本相当,但与四川、吉林等省相比,差距正在加大。
目前,上海正在构筑和完善中药创新体系,现代中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研发环境和产业集聚优势,不仅促进了本地企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日本津村、云南白药、江西汇仁、贵州神奇、天津天士力等国内外大型中药企业纷纷选择上海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
1.4 产业地位有待提高
上海中药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及全国中药产业中所占的份额也明显不足。2003年,上海中药工业总产值仅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9% ,占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32%,而在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仅为近3%。
2 上海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自形成以来,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2.1 优势(strength)
2.1.1 区位优势
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人海口的交汇处,面对太平洋,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一方面,上海处于太平洋经济辐射的中心,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腹地广阔,辐射作用强,整个长江流域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以上。
2.1.2 综合环境优势
凭借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对全国的辐射力和服务能力正不断增强。在综合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上海的现代城市功能日渐凸显,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0余家,26家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数千家贸易投资类企业相继迁入,CBD功能不断增强,张江、外高桥、金桥等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成效显著。上海还有优越的政策环境,浦东新区具有开发开放的先试先行优势。
2.1.3 科技创新优势
上海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力量,科技原创力还在逐年提高。近年来上海获奖科技项目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已突破6% 一8%的长期徘徊,首次达到11.8%;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信息科技领域,上海科技原创力已呈现出局部强势特征。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拥有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国家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上海云南白药透皮技术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科研开发机构,中药科技创新力量雄厚。
2.1.4 人力资源优势
上海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拥有5O余所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 ,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同时,数量庞大的工厂企业和大型公司,也为上海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此外,上海构筑“人才高地”的不懈努力,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参加上海的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浦东新区,其人才密度已明显超过上海市的平均水平。
2.1.5 市场优势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消费市场,也是中药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上海特有的区位优势,上海对周边城市、沿江区域乃至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打入潜力巨大的上海中药市场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型中药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2.1.6 产业集聚优势
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创新服务体系,大学、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的集聚,有利于构筑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发挥促进交流、有利竞争、加强协作、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产业集聚优势。目前,园区已汇集了包括罗氏制药、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等世界医药行业前20位的制药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和研发机构,日本津村、云南白药、天津天士力、江西汇仁等国内外著名的中药企业也陆续进驻张江高科技园区。此外,上海还将把中药生产企业向青浦、松江两个市级工业区聚集,中药产业的集聚优势逐渐开始显现。
2.1.7 海派文化优势
上海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融汇中、西的海派文化环境,不仅使上海成为联系海内外客商的纽带,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过程正是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过程,在如何处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方面,上海的这种海派文化优势,将能发挥其特有的、重要的作用。
2.2 劣势(weakness)
2.2.1 资源禀赋劣势
由于气候环境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上海的天然中药材资源较为缺乏,除在崇明县有西红花等部分药材种植外,上海中药企业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也主要是分布在外省市。中药材资源不足,使得上海的中药企业生产不仅要依赖于外地的资源,而且在中药材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2.2.2 相对成本劣势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世界20个大城市中,上海的商务成本排在第14位;在国内,则仅次于北京,居第2位。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地价上涨、人才高地建设促使人力资源价格上升。这种相对成本较高,使得上海在发展劳动要素密集产业方面处于比较明显的劣势。
2.2.3 中药工业劣势
尽管上海中药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缺少大型中药制药企业以及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中药品种,使得上海中药工业在与国内外同行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量分散、力不从心,大企业对上海中药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如外省市的一些著名企业。
2.2.4 下游研发劣势
上海的中药研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应用基础方面,而在面向产业化的产品开发方面,与四川、吉林、云南、贵州等中药大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中国加入wro
在加入wro后,上海的“桥头堡”作用更加凸现,已成为上海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作为世界和中国的增长极之一,国内外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都在上海大量聚集,形成长期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2.3.2 经济结构调整
在实现人均GDP由5000美元向7000美元的跨越阶段,上海面临着更加国际化的转型。上海新一轮经济的调整,决定了上海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同时,还应当优先发展资本与知识要素比较密集的制造业。中药现代化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符合知识要素密集的要求。
2.3.3 国内外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外的中医药市场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的旺盛需求,将吸引更多的研发、生产资源投入中药产业,从而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上海作为重要的中医药市场之一,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2.4 威胁(threat)
2.4.1 中药现代化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中药是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药物,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有着浩瀚的文献和千百年的临床使用经验基础,多用复方、讲究炮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是其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在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废医存药,完全按照西方植物药的模式进行中药的研究开发,不仅有悖于中药现代化的初衷,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1996年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2.4.2 中药知识产权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内涵界定不易、相关的专业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原因,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很大。同时,现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也明显不足,例如国际上公认的知识产权制度《与贸易(包括加工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很难有效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国内的中药品种保护、新药保护、专利保护等又存在门槛低、简单重复现象严重、对仿制缺乏法律制约等严重的缺陷,对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整体保护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2.4.3 面临洋中药与国内中药的两面夹击
一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凭借其发达的中药生产技术及研发优势,通过对中药材原料深加工后形成的中药产品以高附加值销往我国,在我国的市场份额逐渐加大,日本津村更是在上海投资建厂并计划直接向我国市场销售。另一方面,四川、吉林、云南等国内中药产业强省凭借其资源和研发、生产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增长势头十分强劲,对上海的中药产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3 上海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
3.1 战略定位
上海由于中药材天然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决定了中药产业不适宜走天然资源依赖性强、劳动要素密集的发展道路;从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综合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来看,具备为国内外中药企业、研发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所需的条件要求;科技创新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则为发展高附加值的中药高新技术产品提供了科技和人才资源保证。产业集聚优势和海派文化优势同样有利于创新和中药现代化。
因此,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应以创新为核心,提高科技原创能力;以标准为保障,发展中药高新技术产品;以服务出效益,吸引国内外中药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人驻;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中药产业发展,使上海成为国际化的中药现代化中心,中药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聚集之地。
3.2主要战略措施
3.2.1 高端市场战略
上海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抢占国内中药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其中,政府采取积极的倾斜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大中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过与外省市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以及中药材CAP种植基地建设,确保中药材的质量与稳定供应。
3.2.2 总部经济战略
在促进现有中药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综合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吸引国内外的大型中药企业将总部和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迁入上海,鼓励这些企业在上海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以更好地整合产品资源,从而进一步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扩大产业集聚优势,提升上海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2.3 知识产权战略
继续巩固现有以专利为核心的中药知识产权成果,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不断创新,重点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开发,通过产品销售、标准服务、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同时,深入开展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培训和保护工作,提高保护的效果。
3.2.4 国际化发展战略
作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城市,上海具有促进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越条件。应通过建立国际间的协作关系、建立面向国际的中药现代化交流平台、建立基于中医服务的国外中药推广网络等,促进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使上海成为国际化的中药科技、贸易、人才、信息等中心。
发表于《上海医药》2004年第25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