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现状的比较分析(2)
(2011-01-24 11:34: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在7所中医药大学中,1999年~2003年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最多,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的重点项目相对较多,而在青年基金项目方面以上海、北京两所中医药大学占明显优势。在学科分类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中药临床基础项目为主,山东中医药大学侧重中医学基础项目,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应用基础项目数量相对较多。此外,中国中医研究院在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医药学、管理科学、力学等领域还有6项基金项目。见表五。
表五、7校1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项)
单位名称 |
项目合计 |
资助金额 (万元) |
项目类型 |
研究性质 |
学科分类 |
||||||||
重点项目 |
自由申请 |
青年基金 |
其他 |
基础研究 |
应用基础 |
中医学 基础 |
中药学 基础 |
中药临床基础 |
中西医结合 基础 |
其他 |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34 |
697.5 |
1 |
24 |
8 |
1 |
15 |
19 |
8 |
6 |
6 |
13 |
1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5 |
81.0 |
0 |
5 |
0 |
0 |
1 |
4 |
0 |
0 |
4 |
0 |
1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34 |
651.5 |
2 |
22 |
10 |
0 |
14 |
20 |
7 |
5 |
19 |
2 |
1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8 |
133.0 |
0 |
8 |
0 |
0 |
3 |
5 |
2 |
3 |
3 |
0 |
0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5 |
84 |
0 |
5 |
0 |
0 |
3 |
2 |
3 |
0 |
1 |
0 |
1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28 |
620.0 |
2 |
23 |
3 |
0 |
10 |
18 |
4 |
7 |
7 |
9 |
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14 |
371.5 |
1 |
12 |
1 |
0 |
8 |
6 |
3 |
3 |
6 |
2 |
0 |
中国中医研究院 |
50 |
773.5 |
0 |
43 |
5 |
2 |
23 |
27 |
10 |
7 |
13 |
14 |
6 |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
1.4科技成果
1999~2001年,北京、黑龙江、上海、南京、山东、广州、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分别为37、58、15、24、45、38、32项;在国外和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分别为470、1073、575、559、920、901、567篇;出版专著分别为103、93、49、105、210、382、122部。中国中医研究院1999、2001两年出版科技著作89种,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42篇。
在1995~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奖数最多,其次为广州、北京、上海、南京四所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无奖项。除山东中医药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一项外,其余的科技奖项均为科技进步奖。从获奖时间来看,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在1999年以后无第一完成单位(单独完成或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见表六。
表六、7校1院1995-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
|
单独完成 |
主持完成 |
参与完成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0 |
3(二等1项, 三等2项) |
2(二等1项, 三等1项)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1(二等1项) |
0 |
0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二等1项) |
1(三等奖) |
4(二等2项,三等2项)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1(三等1项) |
2(三等奖) |
2(三等奖)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1(四等发明奖) |
1(三等奖) |
3(二等1项, 三等2项)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3 (二等2项,三等1项) |
0 |
2(二等1项, 三等1项)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0 |
0 |
0 |
中国中医研究院 |
0 |
4(二等2项,三等2项) |
3(二等1项, 三等1项) |
数据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网。未注明的奖项均为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2001、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项目中,中国中医研究院共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各获得1项。
在专利方面,1995~2002年北京、黑龙江、上海、南京、山东、广州、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分别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2、8、15、4、3、6和18项。
1.5技术转让
1999-2001年,北京、黑龙江、上海、南京、山东、广州、成都中医药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分别为1、4、11、19、14、8、28项,实际转让收入分别为70、248、1269、752、279.3、490、232.2万元,中国中医研究院1999、2001两年技术转让收入为1555.5万元。
2比较分析
2.1人员投入和科研条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技人员及其中的高级职称人员数都比较多,但折合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7.91%、50.97%,一方面说明其科技人员总体投入程度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在科技人员使用上还有较大的潜力。而其余6所中医药大学折合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在60.06%~82.70%之间。
在主要科研条件方面,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近几年科技经费的投入和支出数额相对较大,三级实验室的建设也走在其他中医药大学前面,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2学科建设和项目特色
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相对较少外,其余校、院的学科建设总体上都比较全面。特别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不仅重点学科多、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多,而且拥有国家级的科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比较多。当然,如与复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动辄10多个教育部重点医学学科、数个教育部重点医学实验室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家中药GCP中心、GLP中心、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也较多。
从7校1院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情况分析,中国中医研究院以及广州、北京、南京、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承担的项目较多,结合这些机构的国家中药GCP中心、GLP中心、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的分布情况应可看出,在其中医药科技创新过程中,应用研究是主要的重点抑或是重点转移的趋向所在。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同样具备强大的实力。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都较多、“九五”国家重大项目(应用基础为主)也相对较多等方面。
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青年基金项目数量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较强,后续发展潜力相对较大。
2.3科技成果和转化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不仅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方面领先于7所中医药大学,而且在获得专利授予数、技术转让收入方面也明显比各中医药大学多,充分体现了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不仅单独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较多,而且均为1999年以来所获得,在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技术转让收入方面也比较突出,表明该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比较贴近市场。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获得科技奖励数量较多的同时,技术转让收入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药大学,并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授予,反映该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技术转让合同数虽然较多,但技术转让收入反而相对较少,是否与转让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方面的不足有关,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3几点看法
3.1科技创新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确定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在科技人才、学科特色、科研基础、所处的区域环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而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方面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具体分析,了解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与不足,预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本单位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都比较有限,在制订发展战略过程中,还必须确定好目标的层次,有所为,有所不为。
3.2科研评价不仅要重视数量,更应重视质量。
尽管近些年来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科研评价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片面追求论文、著作乃至课题数量(包括个体的排名情况),使得科技创新的质量不高,转化应用的比例偏低。同时,现有的这种科研评价方法还不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形成机构内部乃至机构之间的合力,导致国家重大项目等的承担能力不足。在本文的数据资料比较中,上述情况在有的单位表现得就较为明显。因此,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是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3.3.著名科技领头人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分析7校1院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还可以发现,不少项目、成果的负责人常常是同一个人。著名科技领头人不但为所在单位争取到重大项目,还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如何更好地培养、推出著名科技领头人,应成为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样,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骨干,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注意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0年,2001年,2002年).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1999年,2001年)
发表于《中医教育》2003年12月第22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