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现状的比较分析(1)
(2011-01-24 11:27: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分析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alysis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的今天,更是中医药创新的主要源头所在,7所中医药大学又是其中的主要力量。本文拟通过对7所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现状资料的分析,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数据进行比较,探讨其在中医药创新中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科技创新现状
1.1科技人员
据有关统计资料,截止2001年底,7校1院的科技活动人员数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340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505人、上海中医药大学456人、南京中医药大学343人、山东中医药大学23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519人、成都中医药大学237人、中国中医研究院165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为336人、210人、181人、191人、145人、227人、152人、575人;折合全时人员分别为374人、390人、294人、206人、157人、361人、196人、844人。
1.2研究生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7校1院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方面数量比较接近,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数量则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其他校、院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已覆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的重点学科、实验室情况见表一,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实验室。在国家中药GCP中心、中药GLP中心、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方面,主要集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表一、7校1院重点学科、实验室数量
单位名称 |
教育部重点学科 |
中管局重点学科 |
中管局三级实验室 |
国家中药GCP中心 |
国家中药GLP中心 |
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6 |
10 |
7 |
|
|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2 |
4 |
4 |
|
|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3 |
4 |
13 |
|
|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3 |
7 |
4 |
√ |
|
√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2 |
2 |
4 |
|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4 |
7 |
7 |
√ |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3 |
2 |
7 |
√ |
|
|
中国中医研究院 |
|
12 |
14 |
√ |
√ |
√ |
数据主要来源: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校、院网站。中国中医研究院不属教育部重点学科授予范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为通过评估数。
在教育部中医药类重点学科中,绝大多数分布在7所中医药大学,具体的专业分布情况见表二。
表二、7所中医药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专业名称 |
单位名称 |
专业名称 |
单位名称 |
中药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医内科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中医外科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
中医基础理论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中医妇科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
中医临床基础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
中医医史文献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医儿科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中医五官科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
方剂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针灸推拿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中医诊断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设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国家培训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参建单位,广州、成都、山东三所中医药大学分别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承担单位。
1.3科研项目
在7所中医药大学中,1999~2001年累计拨入和支出科技经费均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最多,累计拨入的课题经费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最多。从2001年在研课题来看,中医药大学的课题数量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最多,但从平均每项课题当年拨入的经费来看,则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最高(5.52万元)。中国中医研究院1999、2001两年的累计数及2001年的在研课题与经费均明显高于各中医药大学。见表三。
单位名称 |
累计拨入科技经费 |
累计支出科技经费 |
累计拨入课题经费 |
2001年在研课题 |
||||
政府资金 |
企事业单位委托 |
其他 |
课题数 |
当年拨入经费 |
当年支出经费 |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1920.4 |
470.4 |
209.5 |
1809.1 |
1177.0 |
163 |
571.2 |
87.7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719.0 |
53.0 |
15.8 |
719.4 |
680.4 |
255 |
262.9 |
184.3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3669.4 |
399.6 |
41.2 |
3460.3 |
1477.2 |
184 |
547.3 |
389.1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1517.8 |
779.6 |
189.4 |
2808.2 |
1211.8 |
218 |
533.9 |
357.8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824.0 |
0 |
109.2 |
897.4 |
499.4 |
93 |
177.1 |
330.0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3499.4 |
0 |
140.4 |
2272.9 |
2731.1 |
132 |
728.0 |
465.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1391.7 |
339.4 |
28.4 |
1494.2 |
1545.1 |
244 |
529.5 |
525.5 |
中国中医研究院 * |
12614.6 |
1924.0 |
4939.5 |
14069.5 |
5305.0 |
329 |
|
3787.9 |
数据来源:教育部科技司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其中,中国中医研究院累计的项目均为1999、2001两年数据。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数量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总体上要比其他中医药大学多,但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见表四。
单位名称 |
973项目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子课题2项 |
5(其中合作承担2项) |
3 |
1 |
34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0 |
2 |
0 |
0 |
5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0 |
2 |
4 |
1 |
34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0 |
5(其中合作承担3项) |
1 |
0 |
8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0 |
1 |
0 |
0 |
5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0 |
5(其中合作承担2项) |
3 |
1 |
28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子课题1项 |
4(其中合作承担1项) |
2 |
0 |
14 |
中国中医研究院 |
子课题4项 |
14(其中合作承担5项) |
8 |
9(其中合作承担3项) |
50 |
数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1999-2003年立项项目数。
发表于《中医教育》2003年12月第22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