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萌”李小龙来而复去

标签:
李小龙我的兄弟娱乐 |
分类: 讲理的 |
叶伟民导演的新片《李小龙》全名其实是《李小龙--我的兄弟》。中间那一杠是我加的,电影推出片名时并没有,只是分了上下两行,“李小龙”是大号字,“我的兄弟”是小号字。这个完整的片名让影片的视角昭然若揭,它不是以全知眼光展示公众印象中的李小龙,而是以其家人尤其是他的姐弟的角度讲述故事的。如果把时间元素也加入片名,这部片子更准确的名字叫《少年李小龙》,故事从李小龙呱呱坠地起,到他18岁远走美国戛然而止。
从故事来说,影片的前九十分钟是名人版的《岁月神偷》。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其时他的父亲李海泉正在美国演戏,就着“三藩市”的地名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李振藩。李海泉是粤剧名丑,跟影画界也多有往来,李小龙还在襁褓之中就参与了电影《金门女》的演出。在香港沦陷之前,李海泉带领妻儿从美国返回香港,和老母亲率领的一大家子人会合。《岁月神偷》里任达华为首的鞋匠一家,讲究“最重要的是保住这个(店铺房)顶”,一家人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而《李小龙--我的兄弟》追求“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
在一种精致得不太像香港电影的美工环境中,李小龙和他的兄弟姐妹开始了连绵不断的感人小插曲。扮演少年李小龙的李治廷原本就是《岁月神偷》里的“儿子”,他的眉眼和李小龙有几分相似,但其实更像王力宏。李小龙天生的武人,眉宇间自有一股狞厉之气,这是李治廷缺乏的。但李治廷有着懵懂少年的青涩感,想必同龄时的李小龙也曾有过这般情态吧。叙事的调子是舒缓从容的,而家庭的温馨感则点点滴滴地向外流淌。因而,这个李小龙调皮捣蛋甚至好勇斗狠,但怎么看也不是“不良少年”,更谈不上是“烂仔”。当他开始春心荡漾,在两个少女之间摇摆游移时,史上最“萌”的李小龙出现了。面对心中的女神不敢表白,面对痴恋自己的女孩儿又不忍伤害,这个陷入情感漩涡的李小龙跟同龄人一样笨拙,毫无叱咤风云的神采。
有意思的是,在李家其乐融融的宅子里,五、六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大人物们时来造访。喜剧天王梁醒波来得最勤,他不但给幼齿的李小龙提供了演戏的机会,让他成了当红的童星,也用他庞大的身躯,给影片的温情叙事中加入些喜剧因子。粤语文艺片影帝吴楚帆也露了一小脸,被反复提及的还有“奸人坚”(石坚)和“华叔”(曹达华)。这些虚虚实实、一鳞半爪的旧事,一定会让香港电影的老观众会心、开心。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对李小龙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叶问师傅着墨甚少。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叶问是李小龙的授业恩师,如果没有叶问,李小龙能否成材都很难说。是不愿意跟市场上过多的“叶问”凑热闹?还是别有潜台词?搞不懂。
如果影片沿着这条复古和怀旧路线一“萌”到底,倒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毕竟,不管是在李小龙自己主演的电影中,还是在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而拍的作品中,李小龙的形象都是武夫,永远在尖啸和踢腿,或者歪着脖子用食指指指戳戳。而这版李小龙的清新爽洁绿色低碳,堪称是意外惊喜。可是编导似乎不甘心于做一桌纯正的素席,也可能是怕不开打的李小龙对不住观众,在最后三十分钟还是让他朝“民族英雄”和“正义化身”的方向去了。说是“民族英雄”,是因为这版李小龙也像当下影院中诸多功夫片的男主角一样痛揍了洋人,而且揍一次还不解气,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说是“正义化身”,是因为李小龙为了挽救误入歧途的挚友,率三两好友去踢了黑势力的场子。
这好象也无可指摘。既然叶问师傅能在银幕虚构中去揍了日本人又揍英国人,李小龙当然也能按照编导的意思行侠仗义和为国争光,反正他也是个造梦的电影人,很不真实地活在观众心中。我只是觉得可惜,本来浑然一体的名人版《岁月神偷》,突然蹿进了《叶问》和《古惑仔》的轨道。我不是一个反对电影商业化的人,我反对的是指鹿为马的商业化。这部电影在“文艺”了九十分钟之后突然“商业”起来,既要抚慰李小龙家人的心灵,又惦记着重口味儿观众的荷包,这就有些拧巴了。而且,重新开动了拳脚的李小龙也没什么高招,在庸碌的动作和剧情之后就草草收尾了。
《李小龙》从一条人烟稀少的窄门进去,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又从一道门庭若市的大门出来,与众多孪生兄弟般的港片会合。它打造了一个颇有魅力的文艺范儿李小龙,又亲手摧毁了他。我觉得这部电影和很多两小时的作品一样,剪掉半个钟头就能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