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不计成本,不留遗憾
标签:
姜文葛优周润发娱乐 |
分类: 夸人的 |
《大笑江湖》里有个小插曲,卖书人叫卖道:狄仁杰巧断焚尸案,赵氏孤儿青蜂侠,非1非2飞子弹!说的是今年从国庆档到贺岁档的几部猛片。除了《非2》和《青蜂侠》还没有揭开神秘面纱,在已经看过的大片小片里,《让子弹飞》的观影感觉最奇幻。本来,“交口称赞”在这个冬天已经成为影评人的痛点,但看了《让子弹飞》我再也没了顾忌。面对这部元气淋漓之作,再不抓住机会表扬,中国电影也就没什么可表扬的了。

眼下,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中充满了精明的商业算计,电影不再是浑然一体的表达,而是成了东拼西凑的拼图。的确,观众经常被伺候得很舒服,也慷慨成全了这些电影的票房。但姜文不这样,完全是通过内在的元气和层出的创意来强行切入观众视线,你可能觉得过于满、过于闹、过于目不暇接,但你最后还得说一声牛逼。
对于很多电影来说,收尾是一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难题。《赵氏孤儿》前面刀光剑影地“搜孤救孤”,孤儿救下后就有些不知所措,在讨论完亲子教育问题后勉强复了仇。《让子弹飞》有一根横扫千军的豹尾。姜文扮演的张牧之在峰回路转的激战后扫平了一切,人民群众分田分地真忙,可是他的生死兄弟瞬间做鸟兽散,他的“革命”意志也顷刻瓦解,一股无可抑制的悲凉感从银幕刮向观众的心头。
人类社会历史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一是风风火火走向世界的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一是清清爽爽走向内心的精神性追求,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姜文电影里始终张扬的是酒神精神,始终有一种从声响到画面的全放位压迫感,就像《太阳照常升起》里老唐那管不断爆响的猎枪,有一把小锤子不停息地敲打着你的心脏。到了《让子弹飞》里,这种敲打换成了大锤子,而且从头敲到尾。
《让子弹飞》并不是一个格局太大的故事:北洋军阀统治的年代里,南方小县城,一个假师爷(葛优)领着一个真土匪(姜文),灭了一个坐地的恶霸(周润发)。如果交到量入为出的导演手里,这片子花不了多少钱。但姜文本来就是“不计成本、不留遗憾”的代名词,片中那些滚滚流泻的金银珠宝,那些眩目已极的飞车走马,不管是真拍还是电脑代劳,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奢侈品。
葛优演的骗子,不同于《活着》里的小人物,也不同于贺岁片里的贫嘴爷们,挺好玩、挺油滑、挺不一样的感觉。周润发演的恶霸,够狡猾、够阴险、够体面、够男人,走南闯北的发哥又一次证明自己跟谁飚戏也不会处于下风的能量。姜文演的人物出场时是个土匪,想的是金钱和女人,结尾时成了伤感的文人,“生命高于一切”成了他的理念,他的表演不差,但更牛的是他的导演。
《让子弹飞》热血、狂野、饱满、劲道,之前没有跟它相似的影片出现过,包括姜文自己的前作也没有可比性。它当然比《让太阳照常升起》好懂多了,姜文的灵感仍然层出不穷,三大影帝的号召力也无须多虑。只是,这部影片把官、匪、绅、民都嘲弄了,不知道观众是否吃得消。还有就是:凡是影评人叫好的电影,票房下场通常不好。偏偏,《让子弹飞》让所有的影评人都成了“交口”。当然,这是唯心主义,我特别盼望《子弹》能打破这一伪定律,成为观众和影评人共振的电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