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骂人的 |
《金刚》以9000万元的票房从中国院线满载而归。打扫战场时我发现,在《金刚》身上,影评家们鲜见地统一了立场和语调,一概拥护,集体咏叹。在以“骂大片”为荣的中国影评界,《金刚》何以独具金刚不坏之身?
先说说我对电影本身的感觉。彼德说重拍《金刚》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像李小龙一直是周星驰的梦想,所以他以《魔戒》抖起来就迫不及待地把船开向了骷髅岛。我不能怀疑人家的诚意。即使这样,但凡是职业导演们炒的菜,就一定会有技术上的算计。比如说,金刚杀出剧院见到美女以后,导演并没有立即安排他奔赴刑场,而是先来了一段憨态可掬的冰上舞。导演解释说,一场暴力后再接一场更大的暴力,情绪和节奏不对,所以夹了一段舒缓的。这段看上去温馨可人的戏,和骷髅岛上金刚不断推倒美女的嬉戏一样,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感情铺垫,非如此不足以表现金刚的无辜善良,非如此不足以反衬人类“擅长毁掉他所热爱的一切”。当金刚的庞大躯体从帝国大厦颓然滑落时,配乐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圣歌般响起,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呜咽要夺胸而出。这是全片最令人动容之处,冷静又较劲的我还是导演给击中了。
美女于娜看完首映后对着电视镜头神情悲伤:我要是女主角,我也会爱上金刚……;博客老徐不好糊弄吧,看了《无极》摆出一副牙疼不便说话的样子,让人一望而知是心怀怨怼,但这次她写道:看到即将结尾的15分钟,离开电影院。金刚太可怜了,人类太不好了,电影里那个导演太反派了……
就我目前所见的关于《金刚》的汉字影评,全是没嘴儿的称赞。最夸张的是南方都市报:“看完之后想拦住街上的人说,别走了,先去看《金刚》吧。”“看电影的人都很开心,拍电影的和写影评的人都很绝望”。“如果《无极》的票价是70块,《金刚》应该是700块。”“看完《金刚》后,音乐版编辑对电影版编辑说:你把我的版拿去做《金刚》吧。”“影评人闭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年轻人回忆往事说,我们有《星球大战》,多年以后我们回首往事时会说,我们有《金刚》”“我一定要拉我的女友来看《金刚》,并在最后吻她。”这么妖里妖气的,戏过了吧?
这至少说明两件事情,第一,中国的影评家并不是永远苦大仇深,见谁灭谁,到了他们认为需要舌尖裹蜜的时候,弟兄们一点都不含糊。第二,夸人在中国的影评界(如果有这个界的话)成了“政治站队”。张艺谋和陈凯歌是断然夸不得了,否则会有盲从“空洞思想”的大帽子从天而落;贾樟柯、王小帅夸不得了,否则会有不识“票房毒药”的讥讽劈面而来;周星星之外的港片夸不得,否则就让现代给“后”了;欧洲片夸不得,独自起舞无人喝彩,那情形比你看的片子还闷上十倍;好莱坞的普通大片夸不得,否则就是对视觉奇观少见多怪,对媚俗故事乱表衷心。夸人成了一件风险巨大的活儿,现在看来也只有夸夸这个新西兰胖子不算丢人。首先人家出身于《魔戒》三部曲的豪门望族,虽然我们全民族的宗教情结和魔幻传统近乎阙如,但这不妨碍我们为拖沓冗长的西式唐僧取经(弗拉多奔魔多毁灭魔戒)心潮澎湃,很多人可能在两年前的奥斯卡之夜时对彼德就已情根深种了,癫狂的护戒团队那一夜拿走了11个小金人;再者,《金刚》确实有料,彼德总是弄这种体量超大的营造,它比《魔戒》健步如飞多了,三小时的长片几乎没有冷场,实属难能。在金刚迟迟不肯露面的前一小时内,我还保持了领导人视察时新华社记者必写的“饶有兴致”,足见导演的功力。其三,有些酷评家需要一个安全的靶子,供他们喷吐含糖量惊人的口水,调理他们一年到头骂人而紊乱的内分泌,最终证明不管是捧杀还是棒杀,都是出于一颗爱憎分明的公正的心。
对我来说,《金刚》主题是简单的,表述是复杂的,人物是脸谱的,技巧是娴熟的,感动是难免的,震撼是不谈的,表扬是该当的,歌颂是不给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