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石改革与顶层设计

(2023-10-06 09:28:17)
分类: 杂谈随感
               王安石改革与顶层设计

王安石改革与顶层设计

    我们中学历史课中,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后来改革失败,我当年上课时对旧党恨得要命,要不是这个砸缸的司马光一伙旧党捣蛋,改革不就成功了吗?大宋不就强盛了吗?哪里还有靖康之耻?
    在历史上王安石私德极好,清廉公正,而且还是大诗人,我尤其喜欢他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改革与顶层设计

    后来阅历逐渐多起来,思想也不再那么偏激单纯。才知道王安石改革给当时的大宋带来了无数灾难,上千年来王安石一直是个反面典型,被称为拗相公,《警世通言》中还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说:
    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有诗为证:
        熙宁新法谏书多,执拗行私奈尔何!
        不是此番元气耗,虏军岂得渡黄河?
又有诗惜荆公之才:
        好个聪明介甫翁,高才历任有清风。
        可怜覆谏因高位,只合终身翰苑中。
    也就是说,“靖康之祸”恰恰因王安石变法而起。
    现在我们也处在改革之中,当年王安石改革究竟毛病出在哪儿了?
    我也觉得奇怪,按说王安石并非一味盲目冒进,比如青苗法、免役法等,也是先有试点的。在他任地方官时已经推行,实际效果很好,在其它地方也得到验证。但是,为何推广至全国就出现种种问题?

王安石改革与顶层设计

     网上许多文章纷纷讨论变法得失,各种观点都有,比如:
    北大邓小南教授认为王安石的试点在南方,而南北有所不同,青苗法在全国推行就遇到了种种问题。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黄仁宇教授认为,其实王安石改革,其要点在于政府干预市场,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得到过好的效果。
    还有:
    王安石太急于求成,下达指标,勒令完成,遇到基层庸官,就可能不顾实际,向地方摊派,给百姓造成灾难。
    反馈机制有问题,王安石听不进不同意见,而宋神宗听到的多为报喜不报忧的假信息。
    改革使大量利益集团受损,所以遭到激烈反对。所以一项好的改革起码要让各个不同集团多少都有些利益,起码无害,以便得到更多层面的支持。
    王安石的改革目标只是“富国强兵”,而不是为了广大百姓受益。这样最终倒霉的是底层民众,改革也无法持续搞下去。
    诸如此类这些观点说得都有道理,也都对,我觉得起码还可以再加上一条。试点是在王安石亲自操作下进行的,王安石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不循私,不舞弊,不腐败,严格监督,亲自把关,所以能搞得成功。一旦推向全国,官场各色人等就很难控制了。一个小区域模型,一旦放大,优点和缺点都被放大,就很难保证不出漏子。
    但我觉得上述种种观点,仍然没说到根子上。归根结底一句话: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怎样改革?能不能拿出更好的办法?
    其实我们可以对比当前现代搞的改革开放,比王安石改革显然成功得多。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王安石改革在改革之初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一套非常具体的措施,属于顶层设计式的改革。而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则没有那么清晰的目标,更没有很具体的措施。只有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不争论,不设条条框框,只要能使人民富起来,使经济上去,使国家强大起来,什么方法好用就用什么。如果试了不行,那就放弃嘛。
    真正的措施实际上是底层百姓搞出来的,比如什么大包干、傻子瓜子等等。所谓“总设计师”现在有人认为应该叫“总许可师”。
    这样一比就看出来了,王安石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事先有一套过于具体的设计蓝图,一切都规定好了,只要按蓝图机械执行就是了。只要不符合蓝图就要受处罚,底层反映问题如果不符合王安石的框框就不予承认,只要有不同意见统统打成旧党。
    所以王安石改革无论换了谁,都不可能成功。即使现代经济大师,穿越回去按那一套搞也照样不行。
    我们考察世界改革史,也会发现这个现象。英国的改革一开始并没有理论模型和设计蓝图,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现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哪一点不合适,民众就会自发起来改革这一点,点点滴滴,水滴石穿,碎步前进,摸索前行。最终反倒成绩最好。
    反之,凡是有一整套蓝图设计的改革,几乎没有不失败的。过于具体细致的理想社会图景,反而导致机械僵化。因为人类不是上帝,而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是人类大脑远远无法预知和控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