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的三种论调
千百年来,对岳飞之死,在民间都只有一种论调,那就是被奸臣秦桧害死的,皇帝赵构只是误听谗言,自毁长城。
近年来又有第二种论调,害死岳飞的真正凶手其实就是赵构,岳飞太天真,天天高呼“直捣黄龙,迎还二圣”,如果真把二圣迎回来,赵构的帝位怎么办?难道还给钦宗?没办法,只好利用秦桧害死岳飞。
最近又有第三种不同的论调。其实高宗根本不害怕二圣还朝,军队在高宗手中,钦宗回来又能如何?
历史先例多得是,比如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走后,唐肃宗自立为皇帝,待玄宗回来后早已物是人非,儿子把老爹封为太上皇供着,实际上软禁起来,连看望的朋友来多了都不允许。以玄宗那样的强势皇帝尚且只能低头,软弱的钦宗就更没什么蹦哒的了。
钦宗也明白这一点,托人带话给高宗,如果能让自己回国,愿出家为道人。所以“迎还二圣”其实不是问题。
再说岳飞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提“迎还二圣”,改为“迎还圣眷”,意思迎回来的不是两个皇帝,只是当今皇帝的父兄,两个眷属而已。所以岳飞之死,关键不在“迎还二圣”,而在战和大局上。
以当时宋金的实力,谁也吃不了对方,以骑兵为主的金军无法征服南宋的水网防线,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也无法征服北方大草原,年年征战,劳民伤财,毫无所得,只有议和才是最现实的上策。
一百多年前的宋辽局面也是如此,宋真宗果断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才换来整整一百年的和平,即使放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明智的。
但在当时的僵化的儒家理念中,议和就等于卖国,只有主战才是爱国,虽然从现实的角度看,宋金必须议和,但谁也不敢提出这个方案。就连皇帝也不敢提议和二字,否则就是千古骂名。
但如果继续支持岳飞与金交战,国库钱粮已经难以为继。高宗只能把议和的事交秦桧暗中去办,但最终议和还得通过大臣讨论才能执行,高宗为逃避骂名,又不能和跟大臣明说,嘴上还得表示支持主战,只能让大臣自己心领神会。
但大臣们没一个理解的,即使理解也不敢说出来。皇帝没办法,最后只能找一个主战的替罪羊,无缘无故地杀了,大臣才明白皇帝心里是真的要议和。而这只替罪羊就是岳飞。
不但岳飞是替罪羊,秦桧也是替罪羊。其实秦桧也知道岳飞忠君爱国,不应该杀。但报给高宗,高宗不答应,非杀不可。而且这个杀忠臣的恶名还得由秦桧背着。秦桧心中完全明白,但不得不背这个黑锅。
也就是说,岳飞之死的第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形势必须议和。皇帝又不好直接说,只好杀岳飞以警告主战派,让大臣们领会。
第二个原因是,岳飞手握天下大半军队,还动不动替皇帝操心接班人问题,皇帝能不害怕他造反吗?即使岳飞本人忠心不二,如果部下贪图富贵,硬给他黄袍加身怎么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这样篡位的。
从岳飞之死我们有一个深刻的领悟——僵化的理念害死人。有些事明明利国利民,高层中上下都明白,但就是不敢做,即使做也不敢说,因为除了明白人之外,还有大量不明白的底层要闹事。
还有一点,那就是皇帝必须敢于承担责任,甚至敢于承担千古骂名,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把责任全推给别人。其实高宗完全可以直接说服大臣支持议和,完全没有必要为一已私名而牺牲岳飞。当年宋真宗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