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儿时的梦

旅欧途中,那天快到比萨时,小胡在车上说,这比萨斜塔呀,当年伽利略在上面扔一铁球和一鸡毛,结果一块儿掉下来。其实当年修这塔的时候,地基没弄好,是个豆腐渣工程。
待会儿不去看斜塔的那三位领导,就在车上等着我们。B旅三人说,直塔我们都不想看,谁还看什么斜塔?
比萨斜塔对我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儿时的一个梦,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座“比萨斜塔”。那其实是我家的竹壳暖壶,用的年月多了,底座就歪了,整个暖壶斜而不倒,一直摇摇欲坠地坚持了好些年。上高中的哥哥就给起了个外号“比萨斜塔”。

我家的竹壳暖壶就这样从“直塔”变成“比萨斜塔”。
后来上大学学物理,对伽利略扔铁球的故事自然再清楚不过。小胡虽然渊博,但究竟不大懂物理。如果伽里略当年真像小胡所说,从塔顶往下扔鸡毛和铁球,那就大大丢脸了,鸡毛恐怕半小时也不一定能落得下来。实际上当年往下扔的全是铁球,只不过一大一小罢了。
我崇拜伽里略,其实倒不是在塔尖上那一刻,而是还没上塔之前,他已经通过一个非常绝妙漂亮的逻辑推理,得出了真理。我最佩服的正是这一点!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轻物应该比重物下落得慢,比如铁球鸡毛。而伽里略提出,如果把一轻物和一重物绑在一起往下扔会怎么样?
第一,假如轻物比重物下落慢,那么它应该牵扯着重物,影响它的下落速度,结果共同体的速度应该比重物慢,比轻物快,介于两者之间;
第二,既然绑在一起,那也可以看成一个物体,那它就比重物还重,应该下落得比重物还快!
你看,从同一个前提,竟推出了两种相反的结论,可见亚里士多得的前提,也就是“轻物应该比重物下落得慢”是错的!

伽里略推翻了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得的错误结论

伽里略的斜塔实验
正因为伽利略胸有成竹,所以才敢上塔当众试验,斜塔试验只不过是对逻辑推理的验证而已。伽利略的伟大不在胆略,而在头脑,不在千仞之上的塔顶,而在帷幄之中的思维。
伽利略要做这个实验,必须要找一个最高点。太巧了,比萨斜塔高64米,比乌鲁木齐红山还高,在当时的意大利恐怕也算最高建筑了,恰好又是斜的,铁球能垂直落地而不会碰壁。可以说斜塔简直就是为专门伽利略而建的!
当然,小胡所说的铁球鸡毛实验也有,不过那叫做“牛顿管”,是牛顿的实验,在一根真空玻璃管中让铁球和鸡毛同时下落,它们将会同时落到底。不是伽里略想不到,而是当时还没发明抽真空的技术。

牛顿管中鸡毛和铁球同时落下
而对于矗立在空气中的斜塔来说,从顶上往下扔铁球和鸡毛,因鸡毛表面积相对于体积太大了,在空气的阻力下,肯定鸡毛半小时还落不下来。
物体下落受两个相反的力,一个是因体积(其实就是重量)而产生的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因形状不同,表面积不同,接触空气而产生的反方向的空气阻力。铁球体积大比重大重量大,且体积小形状圆滑阻力小,而鸡毛体积小太轻,又形状扁薄而多毛,表面积大而阻力大。
如果月球上也有个比萨斜塔,从那上面扔铁球和鸡毛,定能同时落地。只不过因重力小,落速肯定比咱这比萨塔上的铁球慢。
西方人长于逻辑推理,这类故事还有很多,但中国古代几乎从没听说过这类靠逻辑出真知的故事,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又一不同。
我特别佩服西方这类纯理论推理的方式,所以对比萨斜塔更为向往。
比如150年前,麦克斯韦什么实验都不用做,只须列个微分方程算一算,就能算出电场、磁场将能相互转化,形成电磁波,而且还能准确算出它的速度恰好等于光速!即:光其实就是电磁波。他死后30多年世界上才第一次验证了真能搞出电磁波来。
而中国的四大发明,没一项是靠学人思维推理发明的,全是靠匠人长期实践的摸索。

麦克斯韦只靠方程组就推测出了电磁波,太伟大了!

麦克斯韦其伟大不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
下车之后大家去参观比萨斜塔。实际上它在一所教堂的大院里,一进院,就远远地看见斜塔与教堂挨在一起,其斜度不亚于我家的竹壳暖壶,看去怪怪的。
今天下着雨,大家撑着伞,仍兴致勃勃地照相。我们按照小胡的建议,纷纷拍照单手撑起斜塔的造型,属力凡做的最像。

力凡力扛千斤推斜塔
我一直走到斜塔门前,盯着最斜的那个方向的地面,想象着当年那两个铁球从64米高空,砰的一声同时落地,此处,正是铁球撞击地点,可是怎么也看不出大理石被砸坏的痕迹,我想肯定后人修过了,可惜呀,一处历史遗迹没了。可见洋人有时候也缺少点文物遗迹意识。

当年斜塔下被伽里略铁球砸坏的大理石地面已无迹可寻
2011年7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