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波罗到过中国吗?

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争论了很多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
否定论者说在马克·波罗游记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中国特有文化现象,马克·波罗居然没有提到,漏写了,比如:长城、茶叶、缠足、印刷术等等,所以证明他并没有到过中国,只是从其它去过中国的商人那儿道听途说的。
其实这些问题,只是西方人不好理解,中国人很好理解。
首先说长城,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大规模修长城,一次是秦,一次是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只是明长城。
马克·波罗来中国的年代是元代,那时秦长城早已废弃了一千多年,灰飞烟灭了,而明长城还没开始修,马氏当然见不到长城。

秦长城基本消失了,只个别地方剩一点这样的遗址,马克·波罗怎能知道呢?
其次,长城本来是汉族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然而从辽金到元,整个北中国,包括中原和蒙古高原,都在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长城完全失去意义,到了元代,谁还能记得秦汉曾经有过一条长城呢?
再者,长城成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那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且那也只是西方人的看法。他们来到中国看到明长城,翻山越岭,上万里长,认为不得了,是欧洲人不可想象的,所以称为“伟大的墙”。但明代的中国人自己,也许并未觉得长城有多伟大,那不过一堵军事防御工程罢了,当时的中国人不会对劳动人民的伟大工程有什么景仰。
而马克·波罗来中国时,连这样的长城也没有,他怎么会提到长城呢?
再说茶叶,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的确比较悠久,唐代陆羽已著《茶经》,可称茶的国度。但马克·波罗来中国的时代比较特殊,那是元朝,蒙古人成为中国的主宰,而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那时其实是奴隶。当时蒙古统治者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亚中亚各民族,多信伊斯兰教,后演变为回族)、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饮料主要是牛奶。汉人即北方汉族人,在辽金统治下经数百年,受契丹和女真影响,可能对喝茶已不大讲究。而文化最高,最讲究喝茶的是“南人”,即南宋的汉族人。

宋代人是这样喝茶的。
马克·波罗则属于色目人,是帮助蒙古人统治中国的,估计他主要生活在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圈子里,对汉人,尤其对南人的生活习俗并不很了解,

所以在元代,即使在汉人和南人中,缠足者也不多。而蒙古人和色目人是不缠足的,所以在马克·波罗生活的圈子里,很可能根本没听说过缠足这事儿。再说,汉族缠足妇女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马克·波罗不可能深入到汉族人家的内宅,他怎么会知道缠足呢?
他虽然生活在中国,但因身分地位,与做为奴隶的汉族人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所以对汉族文化肯定所知甚少,尤其这种闺秘文化更难知道。
至于印刷术也很好理解,虽然中国发明印刷术很早,但应用非常差,尤其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自诞生之日起,基本就没有怎么成功过,更谈不上推广,因为汉字数量太大,使用活字极不方便。那时中国通行的印刷术不过是雕版印刷。

当时雕版印刷以佛经为多,马克·波罗不识汉字不信佛教,很可能不了解
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较低,而且对汉文化拒绝接收,全面打压汉族知识分子,实行“十儒九丐”的文化灭绝政策,对汉人出书限制很严。所以使印刷业陷于凋零萎缩。马克·波罗不通汉语,只会突厥语,不大可能接触汉文书籍。那时中国民间私刻最多的印刷品是佛经,马克·波罗肯定不会信奉佛教。所以他对中国的印刷术不了解是很正常的。
综上所述,否定论者提出的这几点质疑,这几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比如长城、茶叶、缠足,大体是在明代才渐为西方人所知,才把它们做为中国文化象征。而马克·波罗处在元代,这些东西或者不存在(如长城),或者只在汉人(尤其是南人)圈子里流行,比如茶叶、缠足。
而印刷术做为中国文化象征则更晚,甚至一直到现在欧洲有些人并不认为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北京奥运会展示的活字印刷术,在欧美遭到质疑,他们认为是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就连韩国人都不认同中国的活字印刷,认为是他们发明的,因为确实找到了铜活字文物。所以,不懂汉语的马克·波罗没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一点儿不奇怪。
总之,我倾向于相信马克·波罗到过中国,因为他的游记中记录了大量中国事物,全都是欧洲人闻所未闻的,而且的确在中国真实存在,有这么多正面证据为佐证,几件完全不靠谱的反证如何能推翻?

马克·波罗旅行路线图
2015年8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