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2023-07-24 10:57:29)
分类: 舞文弄墨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正在天池吟诗的父亲
 
    因为历史的原因,父亲跟我几乎没怎么生活过,受他牵连,我前半生充满坎坷,害得没能进美院,成就美术理想,害得发配沙漠边缘,郁郁不得志。毫不隐瞒的说,我那时对父亲有怨恨,没感情。
    虽然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几乎天天见面,但因双方没感情,父亲对我们也很失望,不大愿意跟我交流。在诗词文学方面,父亲是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理事,比我这理科男高出不知多少,但也有几次交流的机会,我多少有点儿自己不同的看法,想跟父亲讨论一下,但父亲根本不给我讨论的机会,根本听不进去,两句话就命我滚蛋。
    父亲是个感情重于理智的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缘半句多。他性格鲜明炽烈,也有刚愎自用的一面,即使跟高朋文友聚会,大家也得都听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这习惯,从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更何况门外汉小子的我?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充分理解了父亲,对父亲的感情越来越深。虽然父亲已经听不到了,我还是想和父亲再讨论一次。都是哪些不同的意见呢?也许他对也许我对,但现在不妨说说我这边的看法。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沙直上白云间”
    有一次我请父亲给我留一首唐诗墨宝,我最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父亲一听就火儿了,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胡说八道!明明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嘛!
    我知道这个情况,这一句在历史上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黄沙派”说:王之涣在凉州(甘肃武威)根本看不到黄河嘛,应该是“黄沙直上”才对,这才是大漠戈壁最常见的情景。“黄河派”说:李白是浪漫诗人,“黄沙直上”太直白,太具体,不符合他的浪漫风格,“黄河远上”气魄多大!再说写诗不一定只拘泥于眼前景色,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嘛,既然“黄河之水天上来”,当然可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了。而且在汉代,凉州并非只指武威,它包含大半个甘肃,黄河正在凉州境内,完全能看得到。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到解放后“黄河派”占了上风,所有的诗词出版都是“黄河远上”。当然,也不能说“黄河派”就一定正确,但起码也算说法之一吧?我喜欢“黄河派”这种说法,能不能给我按这种写呢?我想给父亲讲讲我这个见解,跟他好好讨论一下,谁知刚说了没两句,父亲就火了:什么“两种说法”?胡说!滚蛋!没办法,我只好“滚蛋”了。
    我估计父亲在解放前看到的版本是“黄沙派”,所以认为只有“黄沙直上”才对,解放后他一直在监狱,估计没看到过新版本,即使看到,也想当然地认为“胡说八道”。
    现在如果他还在世上,如果能恢复对我的感情,我们父子能心平气和地充分讨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认可有两种说法?
    博文发表后,网友“追梦人”提出:“我认为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不应该只看这一句,应该从整首诗的意境去分析,您看最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黄沙更符合这个意境,”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许王之涣原版就是“黄沙直上”呢。
 
    二、“小扣柴扉久不开”和“十扣柴扉九不开”
    又是求书法,这次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父亲眼睛奇怪地瞪着我:
    “你写错了,还连错两个字,怎么是‘小扣柴扉久不开’呢?明明是‘十扣柴扉九不开’嘛!”
    这个情况我也知道,也是流传着两个版本,“十扣派”怎么说我不知道,但“小扣派”的说法我知道,既然是“游园不值”,自然是人家不开门,园子没进去嘛。如果“十扣柴扉九不开”,那不是还有一次开了?就能进去了?再说叶绍翁只来过这一次,并非经常来玩十次里八九次都不开门,偶尔一两次碰上开门,不是这个情况。再一点,“小扣”,意思是怕园主不高兴,轻轻地拍,但拍了许久仍然不开门,只好自我解嘲:你不开也没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多有情趣,多有诗意。这才能算名诗嘛。如果拍十次门,九次不开,一次开了,你以为算一年级算术呢?也太不浪漫了,这哪是名诗呢?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小扣柴扉久不开

    当然,最后结果又是一样,我还没解释两句,父亲又怒喝:“哪有什么两种说法!胡说!滚蛋!”书法又没写成。

    三、“恪”读ke还是que?
    有次看电视,父亲忽然大发雷霆,骂播音员读错了音,居然把“恪守”读做“ke守”,正音应该是“que守”。只要播音员读一次,老人家就发一回脾气。
    我不禁奇怪,难道不应该读“ke守”么?赶快查字典,发现“恪”只有一个音,就是ke,并没有que的音。我跟父亲说:新华字典上就这一个读音ke呀。
    谁知父亲火更大了,雷霆震怒:“不要跟我提什么新华字典!错误百出!全是狗屁!”
    我的同学,师大教中文的夏教授恰好也在我家作客,赶快劝解道:“编新华字典的也都是些老人家,并非年轻人嘛。”
    老爹不好向客人发火,但气犹未平,呼呼直喘。此后我一直奇怪老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知识,“恪”为什么偏偏要读做“却”?
    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才渐渐知道,原来这个读音来自已故国学大师,清华教授陈寅恪。当年在清华,大家就把陈教授称呼为“陈寅却”,而陈教授是大师,他的名子该怎么读自然不会错的,“恪”读成“却”一定是有道理的。
    近年有人产生了疑问,这种古怪读音查不到出处呀,究竟来自哪里?于是报刊和上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经数年探讨,才最终闹清楚,原来这个读音来自陈教授的夫人,原来这是陈寅恪老家江西修水的方言!陈教授的门生、助手为尊重大师,也纷纷跟着这样读。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陈寅恪及夫人孩子

    尽管陈教授自己曾表示应该按普通话读做“ke”,而且自己在填表时也填成ke。但清华学人还是纷纷读做“que”,以致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将“陈寅恪”读成“陈寅却”表示有学问,而读正确了反倒成了没学问。父亲即属于“有学问”一族。
 
    在这三例中,我觉得学富五车的父亲也许不见得全都正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我这愚者在千虑之中,也许还有一得呢。

    四、也有温馨一刻
    当然,父亲在诗词方面也并非永远对我怒加呵斥:“胡说!滚蛋!”也有温馨一刻:
    1974年,我去苏杭旅游,参观画展,从西域塞外来到苏州园林,忽然觉得这才是饱蘸着唐诗宋词的我的真正的中华老家,每一景都是“楼台烟雨”“江枫渔火”,一时激动,竟连做了十首七绝。比如:
    危岩九丈逼幽壑,弓月一桥悬冷泉。更上虎丘临玉水,山河如画雨江南。
    昔年渔火映江枫,水月悠悠无限情。红叶青桥依旧在,不闻古寺夜钟声。
    独步吴门寂寞行,天涯万里忆韩生。何当共访寒山寺,月下联吟话旧情。
    …………
    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大喜过望,满腹诗书终得遗传。于是拿给他的诗友,王子钝老先生看,“子老”为奖掖后学,竟大加鼓励:“世兄南游八咏,宛如老手之作,即情即景,清丽芊棉,正如橄榄回甘,弥见风味,望于此道精研,更能壁垒一新也。”不但如此,还“依韵步和,工拙不计也。”我十首诗,老先生居然真的“依韵步和”了十首,还亲自给我抄了一份,令我非常感动。可惜我自己不上进,日后忙于工作和孩子,没能按“子老”指示“于此道精研”,所以后来也没能“壁垒一新也”,辜负了父亲和子老的厚望。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和父亲再讨论一次诗词

    总之,父亲实际上也愿意与我交流,但只能是我向他请教,而不能跟他讨论,尤其不能提出不同意见。
    当然,如果我们父子感情极厚,我又极愿“于此道精研”,达到“壁垒一新也”的层次,令他“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而且多多请教。那么偶尔提点不同看法,交流交流,我想也许他会有耐心听我讲完,想想我说的是否真有道理吧?而不是一味地令我滚蛋,所以只能怪自己不长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