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蝗专家及其他
康熙对灭蝗深有研究,除下令捕蝗外,还写了一篇《捕蝗说》的论文,根据蝗虫生活史中每一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捕灭方法。比如:冬天掘地,冻死虫卵,其次,在卵刚刚变成幼虫时捕灭,比变成成虫要容易。再次,要在会飞之前点火诱虫加以消灭。还有,早上蝗虫翅膀尚湿,不便飞行,容易捕灭。
针对有些人认为蝗虫是神虫的迷信说法,康熙指出“此等无知之言,切宜禁绝”。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家特有的唯物主义大无畏精神。
除了灭蝗,康熙在农业的其他方面也有所建树。
康熙曾命人在宫中种植葫芦,同时在葫芦外加以模型,从而长出各种不同造型的葫芦器具,如瓶盘杯碗等。我估计当时只是为了好玩,康熙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实际上这在农业技术上是一个创新,比如今天所谓“方形西瓜”的“农业奇迹”,比起康熙来只是小把戏。
地球科学──从气象到地理、地质
在气象学方面,康熙不但在北京设气象站,还明令各省逐日逐月做气象记录,并按时向他报告。他对各地所报资料,曾进行过综合对比分析。对迟报者亲自下令予以重责。
从康熙时代开始积累的清代气象资料,今天已成为气象史研究的巨大宝库。而康熙之所以重视气象资料,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康熙在征葛尔丹的行军途中,仍不忘地理调查,每到一处,都亲自调查该地的地貌、地质、水利、农业、生物等情况,并详加记录。

他用仪器测量北极,即可算出该地相对于北京的方位。
对于如何在沙漠中找水,康熙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在沙漠中发现了螺蚌甲壳,经向当地蒙古人调查,康熙指出此地在远古时可能曾为泽国。这在历史上可能是较早认识到陆海变迁的一项发现。
康熙在征途中还发现了植物化石──木变石,以及动物化石──石鱼。
另外,康熙还组织编纂了一部《广群芳谱》,是一部当时比较全的植物志,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生物、地理、气候的重要资料之一。
康熙发现了磁倾角随地理位置和时代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并做过一些测试。其结论与现代理论一致。
康熙15年,下令进行大规模地图测绘工作,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大地测量术和用经纬度绘图的方法,称为《皇舆全览图》,比例约1:1400000,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精确的地图。
在这次大型测绘中有一重大科学发现,即经线一度的长度不等,当时正是牛顿的“地球扁圆说”与卡西尼的“长圆说”相互争论的时候,康熙主持下的这一发现实际上给了牛顿扁圆说以有力佐证,《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说:“这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第一流的。”
以上这些科学发现和科研工程,证明康熙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而且在他主持的科研中产生了世界一流的成果。
造诣颇深的医学爱好者
康熙对医学也颇感兴趣,且有一定造诣,而且对西医西药也有所了解,这是高于中国一般传统医生的地方。他还喜欢别人请他看病开方。有时也写些阐发医学问题的评论,表明看法。
因西洋人所进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疟疾,所以他经常用此药赏赐臣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得此病后,也曾讨“主子圣药”,康熙派人用驿马星夜送药,但因距离太远来不及未能救命。
康熙经常为臣下开药方,如对曹寅就曾开过地黄汤,颇有疗效。
对直隶总督赵弘燮的中风病,康熙曾特赐西洋药饼,还告诉他泡酒方法,果有神效。
在明末清初天花流行的时候,康熙破除了一些人的守旧思想,用行政命令推广种痘,结果是“凡种痘皆得善愈”。我们知道,康熙幼时之所以能被选为太子,主要得益于他已经出过天花,留下一脸麻子,有了免疫力,比其它皇子成活率更高。所以成年之后可能对种痘预防天花特别感兴趣。
康熙不仅学习医术,还向西洋学习解剖学,令人翻译了法国的《人体解剖学》一书,这在当时思想极端封闭的中国非常难得。他自己也清楚中国人对人体解剖很难理解,阻力极大,所以这部珍贵的书只能深藏秘室,束之高阁。
与达·芬奇交相辉映的百科巨匠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个百科巨匠辈出的时代,如达·芬奇就是一个典型,他既是最伟大的画家,又是诗人、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机械工程师、发明家,等等,在欧洲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
而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只懂文史,只懂四书五经,完全不懂科技,所以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找,看来只有康熙一个人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在数学、天文、地理、地质、气象、农业、医学等各方面都研究得极深,有些方面甚至做出重大发现,称得上中国的一流科学家。而且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说:康熙“对中国历史、文学有相当鉴赏能力,又喜欢美术,推崇程朱理学。”
就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程度来说,康熙也完全可以当得起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这一称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世界历史上怕也不多见。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称号,叫做“千古一帝”,但有两种说法,一说唐太宗,一说康熙。两人的文治武功都是中国帝王中最突出的,除了文治武功外,两人还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唐太宗以“纳谏”著称,从善如流;而康熙则以精通科技而有别于所有帝王。
几点思考
一、当时为什么能产生康熙这样的皇帝科学家?为什么以前或以后都无法出现?
中国从孔子开始就轻视科技,已成为几千年不变的传统,从这种大染缸出产的皇帝决不可能热爱科学。再说中国技术水平一直高于西方,也没必要从西方引进科学。
到了明末,西方科技已超过中国,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科学也是他们传播内容之一,但明末那些昏庸的皇帝除了喜爱西方的钟表之外,是不可能热爱科学的。即使有个别皇帝想搞点科学实验,被程朱理学控制的思想环境也不会允许,因为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属于工匠们下贱活儿,皇帝万万不能干。
但到了满人入关,情况就有所不同,当时满人较少受到孔孟学说的束缚,思想新鲜,国力强盛,敢于接受外来事物,所以在当时有可能出现热爱科学的人物。
到康熙以后,孔孟思想已逐渐深入满人及皇族,这一线光明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此后再未出现康熙那样的皇帝科学家。
二、康熙的个人天才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左右脑发育均衡的天才。我们知道,右脑主管形象思维,艺术家、文学家大多右脑发达;左脑主管逻辑思维,科学家必须左脑发达。
几何学是最典型的逻辑思维,能学通几何的人左脑必然不差。康熙对科学不只是肯下功夫,首先要有兴趣,喜欢,热爱,觉得有意思,好玩,然后才能谈得上精通,这就必须有科学天才,所以才能走到哪里都有科学发现,连征途中也不忘科学考察。
康熙除了在科学上有天才之外,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更突出的天才,而且上面已提到,他对历史、文学、美术亦非常喜爱,在中国帝王中这样的天才人物的确少见。到他的儿子雍正、孙子乾隆就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热爱科学的遗传基因了。
三、康熙热爱科学不仅出自个人兴趣,也不完全是消遣,而是和他的帝王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做为一个中国皇帝,首先要解决亿万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农业。历代有为的皇帝也都重视农业生产,但对农业技术如此重视,甚至亲自进行良种培育实验的只有康熙一人,因此他在解决吃饭问题方面也比其它帝王更为成功。
另外,改革历法、大地测绘等天文、气象、地理、地质、医学等各方面的科研活动也都是为当时的生产和军事服务的。
正因为康熙的科技活动“学以致用”,所以已不是什么“业余爱好”,而是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利器,这也正是他的成就高于其它帝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康熙不仅具有科学知识,而且因此而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科学不过是一堆有用的知识,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科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求实精神。
凡学过现代科学的人与不懂科学的人往往在思想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前者有精确的量化概念和统计分析思想,而后者则没有。比如康熙能利用长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这是科学家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又比如在大地测绘和经线度量方面取得的成就都与此有关。
前者将一切争论都付诸实验来解决,并不像后者把一切纠缠在政治或哲学的概念中转圈子,比如康熙对历法之争的态度就是如此。
前者具有彻底的怀疑批判精神,不迷信现成结论。后者则总是迷信“祖宗成法”。
前者具有求实精神,后者则唯上唯书。比如康熙推广“御稻种”就不是不顾条件,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而是进行了几十年实验摸索,逐步改良,才敢从北方往江南推广。
前者对于先进思想来者不拒,比如对于西洋科学,康熙拿来时并没有什么顾忌。后者则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五、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虽然康熙热爱科学,应用科学,但他究竟是个封建帝王,在制度上,在思想文化上仍然死抱着封建主义那一套不变,这是无可动摇的,因为这也是更为根本的东西。
尤其在民族关系上,他更不可能完全抛开民族偏见,因为他代表的正是满族贵族利益,比如大兴文字狱就是从康熙开始的。
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虽然他的文治武功极为突出,堪称“千古一帝”,但困扰他最大的“问题”却在于传位,这个难题以康熙的聪明才智也始终未能解决好。因为封建制度规定必须传位给某一位皇子,所以必然决定了皇子们为继位而展开残酷持久的斗争,康熙无论怎样运用“科学”头脑,永远也不可能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法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