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弃疾的《永遇乐》中学习用典
2010年在下旅游,游完扬州,特意去镇江游京口北固亭,不为别事,就为辛弃疾和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领袖,使宋词的创作达到顶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词代表作,深沉雄阔,苍茫孤郁,气度非凡,这也是辛词中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这首词用典较多,用典一般可分为用事、用句、用词三类,这首词主要是“用事”,即以历史事件做为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在北固亭所拍辛词《永遇乐》
辛弃疾文武全才,青年时代在北方从事抗金事业,曾单枪匹马闯入敌营,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而归。后投奔南宋政府,积极呼吁抗金,却一直未得重用,直到晚年才被授予镇江知府,这首词就是在镇江任上时作的。
镇江即京口。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又名北顾亭。顾名思义,中原南渡的爱国文人经常在此亭相聚,隔长江北顾中原,以抒恢复故土之志。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凭栏北望,“千古风流人物”不禁一一涌上心头。用典的几个故事,大都与京口相关。他通过这几个故事抒发情怀,试图一方面鼓励南宋政权北伐,同时又劝戒政府要稳扎稳打,不可冒进。
这里有个背景,当时权臣韩侂胄主张北伐,故此任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辛弃疾厉兵秣马,并向韩侂胄呈上稳扎稳打的军事建议“四要”,无奈韩胸无韬略,并不采纳。辛弃疾为此感慨系之,方有了这首词。后来韩侂胄出兵果然一败涂地,验证了辛弃疾的预见和警告。

辛弃疾北固亭怀古
第一个是距当时一千年前的故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击败北方的曹操,为京口第一个大英雄。连曹操都不禁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尔。”辛词以孙吴大帝开篇,气象宏阔,对南宋政权既有鼓励,又怀痛心。
第二个是八百年前的故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也是从京口起事的,可以想见,京口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都留有寄奴的历史踪迹。他平定桓玄叛乱,推翻羸弱的东晋,建立刘宋王朝,灭南燕、后秦、光复洛阳、长安,气吞胡虏。这又是一个与京口有关,值得南宋政权学习的英雄。
第三个是七百多年前的故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就不如他父亲了,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于元嘉年草草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宋文帝后来自述:“北顾涕交流。”
这句里还套着一个典故“封狼居胥”,此谓“典中套典”。宋文帝北伐前曾有“封狼居胥”的豪迈期望,结果未能实现。一千三百年前,汉武帝时代,名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在今天蒙古国境内),封山勒石而还。后代文人经常用“封狼居胥”形容北伐立功。

霍去病大败匈奴,封狼居胥
这第三个故事实际上是辛弃疾用宋文帝的故事来劝戒权相韩侂胄,应做好充分准备再战。
第四个故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说的不是古代的故事,而是辛弃疾自己的故事。四十三年前,辛弃疾由北方南渡,之前他正在扬州一带抗金,扬州恰好在镇江的北面,隔一条长江。当年辛弃疾南渡后就站在京口北固山,隔江北望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伤心场景。
“烽火扬州路”一句在《词综》中为“灯火扬州路”。这里还套着一个“用句”式的用典,杨蟠的《京口》诗有:“天末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也是说站在京口北固亭,向北望扬州,能看得见扬州市的“夜深灯火”。在下登上北固山,向北望去,大概因为是白天,并未见什么“灯火扬州”。
第五个故事,又转回到七百多年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还是宋文帝时代,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败宋文帝,一直追到长江边上的瓜步山(在江苏六合,离京口即镇江不远)建立行宫,被称为佛狸祠(拓跋焘的小名叫佛狸),拓跋焘在此大肆祭庆胜利(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在此处借以发泄对南宋政权抗金不力的不满。
第六个更远,是一千五百年前的故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代赵国名将廉颇被赵王听谗言而罢用,后来秦国攻赵,赵王又想起用廉颇,派使者去了解,廉颇当着使者的面,食“斗米十肉”,以示勇力尚在。而使者却受人贿赂,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终使赵王未用廉颇而遭受惨败。
辛弃疾借这个故事比喻自己,当年抗金勇冠三军,南渡后多次向朝廷献计献策,如著名的抗金《十论》与《九议》,充分显示出辛弃疾非凡的文韬武略。至晚年雄心犹在,任镇江知府后,仍积极筹划抗金事宜,可惜终不为朝廷所用,禁不住悲从中来。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通过一系列用典用事,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抒发了悲愤而强烈的爱国情怀。杨慎《词品》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应该说这个评价至为确当。
这些历史人物距当时有远有近,辛弃疾完全用大跨度跳跃式思维,忽远忽近,信手拈来,纵横千年,追览古今,确是大手笔。
岳飞的孙子,文学家岳珂曾评价该词“新作微觉用事多耳。”也有一些评论家不赞同此论,认为这些典故“用得贴切,而且含义丰富。”“是用事的典范”。
我也同意这些观点。面对南宋政权的消极避战,做为臣子无法直接批评,只好借用古代故事,避开宋代历史,间接而含蓄地予以批评,鼓励,和建议。词中既有正面的英雄事例,也有反面的失败例子,还有自己的志向与愤懑,全都通过“用事”极恰当地表达了出来,用事虽比较多,但全都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非常难得。
只是读者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心领神会,把玩体味辛词的艺术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