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2013-07-05 10:55:59)
标签:

俄罗斯

列宾

人类笑

油画

哥萨克

分类: 谈琴论画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我儿时家里一直挂着这幅画,看着这一群狂笑大醉的粗汉,挂刀佩剑,就跟古代中原人看到西北胡人一样,只有一个感觉——害怕,想象一旦自己落入这伙人手中,肯定被当做小鸡给宰了。直到成年之后才渐渐理解了这幅名作。
    这幅画是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著名画家列宾的大作《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列宾是我最崇拜的俄罗斯大画家,他的历史画尤其出名。画面中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写信的人,全都在哈哈大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
    画上所叙述的事情是17世纪时,土耳其苏丹王要这批哥萨克人脱离俄国而归附于他。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
    土耳其当时正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帝国极盛时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辽阔,西方世界无人敢敌,小小的哥萨克部落为什么竟敢不归降土耳其呢?
    我们知道清康熙曾与俄国侵略者在雅克萨打过一仗,清军当时正处战力鼎盛时期,数千清军苦战一年,竟无法战胜数百俄军,可知俄军战力远超清军,而这支俄军正是骁勇异常的哥萨克。
    哥萨克人连鼎盛时代的大清帝国都不怕,当时土耳其帝国已开始衰落,还想在哥萨克人面前摆臭架子,怪不得遭到哥萨克人的嘲笑。

 
    在这幅画里,中间那个坐着抽烟斗的人是他们的领袖赛尔柯,目光锐利,笑意中充满傲然的自信,正指挥身下那位“秘书”写信。回信的措词相当尖刻,人们用各种嘲笑挖苦土耳其王,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赛尔柯身后那位豁牙的半瞎子正在出怪相,手指着后方土耳其苏丹的方向,大概说了句什么轻蔑的笑话,逗得右边那位红袍白帽的胖子仰天大笑,画面左边坐着的那位翘胡子勇士,粗鲁地用拳头砸着旁边那位大汉的光脊梁,渲泄着快意。“秘书”对面的光头笑得几乎要仰倒,虽然我们看不到他的脸,却能通过姿态想象出他笑成了什么样子,这正是名画家的功力所在。
    画面左上方那位头缠渗血绷带,身着黑袍,背着猎枪的大汉,显然是一位“光荣负伤”受人尊敬的勇士,只是淡淡微笑,且不乏威严,看得出,这是一位有勇有谋沉着坚毅的重量级人物。
    最左边那位黑衣青年,只是一种轻轻的略带羞涩的笑,也许他资格尚浅,只是躲在后面,笑陪众位大哥。他旁边那位矮个儿小胡子,并不笑,大概正在思索着什么,也许是一位有心机的智者。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桌子中间有一只银酒壶,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这伙儿人肯定大碗酒大块肉,酒气薰天,大有“李白醉草吓蛮书”的意境。
    从画中人物“一撮毛式”的发型,可以看出当时的俄罗斯人还遗存着往昔蒙古大帝国的风俗,尤其“秘书”旁边那位“一撮毛”,有着明显的“蒙古脸型”,有点儿像现代歌手腾格尔。想必俄罗斯人的性格中也注入过蒙古勇士的气质。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画家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曾说过:“我们的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倾情地哈哈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
    这幅画除了表现“笑”之外,还以扎实的油画基本功强烈地表现了哥萨克人的“粗”和“勇”,一个个威猛骠悍,肌肉发达,性格粗蛮,再加上画面中强烈燥热的阳光感,我们甚至能从画中“闻”出酒气来。怪不得儿时的我看着害怕,这样的勇士谁不害怕呢?

 

    第二幅画叫《战斗后的休息》,我还在上中学时,哥哥从西安寄来一套《苏联名画欣赏》,其中就有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比两幅“人类笑”的苏俄名画

 
    “战斗后的休息”是苏联油画在我国最流行的一幅,也是苏联战后最优秀的风俗画之一,它是画家涅普林采夫的作品。苏联政府已将画家照原作重画的一幅,作为礼品送给我国,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是以主题明确、人物生动、性格鲜明而感动观众。如果说“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是通过冲锋陷阵、激烈战斗的场面来表现苏维埃人的英勇、爱国;那么,“战斗后的休息”则以平凡的生活片断来揭示苏维埃人的这个高贵品质。
    作品是根据作者在前线生活中难忘的印象,然后受到阿·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吉尔金”的启发孕育而成的。作品的情节就是以华西里.古尔金讲故事的场面而开始叙述的:
    在隆冬的季节,铺满了积雪的森林,远处一辆一辆坦克隐豹可见。前景的战士们刚卸下轻便的行装,有的在吃饭,有的在吸烟,他们很自然地围在—起倾听一位战士讲故事。中间一手卷烟,—手举在胸前做着手势的,显然就是讲故事的入——主人公华西里·吉尔金。这个场面很清楚地看出不是出发前的情景,也不是行军途中,而是经过一埸激烈战斗后暂时的休息。
    作品概括了苏联红军爱国主义的、乐观主义的典型,同时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里像一部传记似的把他们刻划得淋漓尽致。
    华西里.吉尔金就是一个很完整的苏维埃人的形象。画家特别注意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他那勇敢、机智、幽默的性格。吉尔金的年龄在这里并不算大,但是显得老练,看样子他平时就是一个善讲故事、爱说俏皮话的乐观的入,正在讲的故事一定很生动,逗得在场的伙伴哄堂大笑。
    坐在他左边一个年轻战士,—双眼睛迷恋着吉尔金聚精会神地听,他的年纪最轻,是一个参军不久的新战士,可能刚上火线还有些害怕;但是此刻他已经忘记了战场的一切,发出天真的憨笑。
    站在吉尔金后面的年轻漂亮的小伙子,挺拔英俊,打起仗来如生龙活虎,在文娱埸所又是能说能唱的积极分子;这里他对吉尔金的故事带着几分不屑听的态度,但是故事讲到高潮,不由自主地被逗笑了。
    完全被故事征服了的留胡子的司务长,总是哈哈大笑,他是多么乐观而精练。坐在他后面正在吃饭的老战士,他是处处以军入守则为准绳要求自己,服装整齐,举止检点的军入,他很知道小伙子的乐趣,所以在他的胡子下面隐现着会心的微笑。
    其他每个人各有各的样子。总之,画家对于每—人物的个性都作了深刻的描写,正如他自己(涅普林采夫)说的:“我要做到画面上没有“跑龙套”的,或是毫无个性的人物”。
 
    这幅画也堪称“人类笑”的名作,很明显这位苏联画家受到了俄罗斯大师列宾的影响。不同的是上一幅在笑话敌人,而这一幅只是在听笑话故事。但都同样表现了这个民族乐观、开朗的性格。
    另外,我们可以从两幅画的对比看到有趣的人物对应:
    这幅画中央讲故事的吉尔金显然相当于上一幅画的领袖赛尔柯,甚至连眼神都有几分相象;
    留胡子的司务长相当于上一幅画中的那位红衣胖子,笑得最开怀。
    站在吉尔金后面那位“不屑”的小伙子,相当于上一幅中那位着黑袍的负伤勇士,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价值。
    吃饭的老战士,则大致相当于那位“淡笑”的青年,比较内向。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对比,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比如这幅的中央有两只饭盒,恰相当于上一幅画的酒壶,也是边吃边喝边笑。甚至连头上的绷带都能找得出对应,你看,画面左方那个高个儿穿黑衣的坦克兵,在特殊的坦克帽下同样露出一道白色的绷带。
 
    总之,继承和借鉴是一切艺术共通的道路。第二幅的名气虽然远不如第一幅,但也非常优秀,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