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文学评论》访谈录

(2013-12-08 11:10:47)
标签:

新诗

旧诗

新文学评论

曾少立

网络文学

分类: 砸七杂八

请介绍一下您走上旧诗写作之路的历程,有哪些关键节点和事件?

我学的是工科,在1999年以前,我充其量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读过少量的诗词名篇,却从未奢望以后自己也会写诗词。1999年的夏天,我在一家书商公司做编辑,同事中一位中文系的硕士有一些关于诗词写作的书,记得其中的一本是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我闲暇时便翻看这些书,忽然有了兴趣,觉得填词挺好玩的,就按上面的谱子填了一首《清平乐》。那当然是一首幼稚的习作,却给了我一种成就感。当时我35岁,早已过了写诗的年龄。1999年,是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年代。公司的电脑当时还不能上网,好在不远就有一家网吧,于是我就把这首习作发在了网上。竟然还有人回复,这令我大为兴奋。就继续写,继续往网上发。第二年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搞了一个网络文学大赛,我把当时仅有的10多首诗词尽数投了稿,竟然获了奖。这对一个新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大概在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的檀作文博士写了一篇《颠覆与突围——“李子体”刍议》,这算是我的诗词第一次进入学术界的视野。2009年,哈佛大学的田晓菲教授在美国发表了一篇长文Muffled Dialect Spoken by Green Frui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这篇文章很快被人译成中文发在国内。田文以我的一句诗“隐约一坡青果讲方言”为题,对我的创作作了比较高的评价。我是很久以后,才在网上偶然发现这篇文章的。它对于我进一步进入学术界乃至一些公共媒体的视野,无疑起了推动作用。有关情况可与“简介”相参看。我想强调的是,1999年的那次偶然的尝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十多年间,诗词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我现在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2007年,我辞掉其他工作,加入了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那是一个研究和传播当代诗词的民间机构,并有一定的报酬。2013年,我创办了北京香山国诗馆,专门教授社会人士写作诗词。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十多年来我始终是一个网络诗人。我的所有诗词都第一时间发在网上,而在纸媒上的发表,几乎都是被动的受人之邀。网络不仅是我的诗词发表终端,而且还深深地介入了我的诗词创作过程。我喜欢网络相对自由的氛围、讨论的风气、年轻的锐气以及修改、传播的便捷。网络激发并维系了我的写作兴趣,可以说,没有网络,我不会从1999年一直写到今天。

请问您平时是否阅读新诗?与新诗作者有否交流?您认为旧诗与新诗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我写旧诗之前,就读过一些新诗,包括北岛、杨炼、顾城、西川、海子、于坚等,也包括更早的徐志摩、戴望舒等。这些新诗开阔了我的思路。我有一些句子直接来自于新诗,如“夜色收容黑眼睛”;有的则是受了新诗的启发,如“春花十万红唇”来自于海子的“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在现实中我与新诗作者交流不多,在网上有过一些。我发现,新旧诗人之间的隔阂巨大,基本没有往来。我的国诗馆网上讲座,正式报名入学的有三四十人,原以为会有新诗人,结果一个也没有。总的来说,我感到当代旧诗人对新诗的了解,要比当代新诗人对旧诗的了解多一些。新诗人普遍缺乏对旧诗的文本阅读能力,他们对旧诗的无知,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不知道旧诗分古体诗和格律诗两种,而一概以古体诗称之;他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不知道旧诗不能像新诗一样平仄通押。在网上我曾经指出过于坚、车延高等新诗人的这类错误。徐晋如曾尖锐地指出,新诗是一种与中国诗歌传统无关的泊来品,虽然呈现为汉语的形式,但本质上是殖民主义的。新诗问世一百年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它既未能接续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也未受到本土公众的广泛认同,甚至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文体边界和写作规范,因此被讥为“分行散文”,现在更成了“回车键段子”。诚然,新诗出现过很多在思想深度和想象力方面都十分杰出的文本,但同样杰出的文本也出现在当代散文中。两者的边界如果仅仅依靠分行来划分,那这一边界显然是可疑的。一个颇具讽刺性的故事是,有人把现成的散文分行成“诗歌”,不仅每每能在专业的诗歌刊物上发表,而且还能获奖。因此,新诗至今仍是一个历史地位待定的可疑文体。而旧诗不存在这种困扰,其文体特征早在千年前就已确立。一句话,旧诗肯定是“诗”,而新诗是否是“诗”,尚待历史证明。

能否对当代旧诗写作的现状作一番全景式的简介,存在哪些圈子、流派和风格?都有哪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您自己属于这当中的哪一类人?旧诗作者是否呈现出职业和年龄上的特征?旧诗主要的读者对象是哪些人?

“五四”以来,旧诗的写作一直走下坡路,到“文革”触了底,直到“改开”,才开始缓慢回升。1949年鼎革之后,旧诗写作一度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中央领导人和高级民主人士才能写。后来搞“改开”,写作重心有所下降,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一大批离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写旧诗,写作者的级别从中央领导下降到部级、局级、处级。直到网络出现之后,旧诗写作群体才真正平民化、年轻化。2008年举办首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邀请了50位45岁以下的诗人代表,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包括画家、仓库保管员、名校博士、还俗僧人、空姐、下岗工人、小老板、中学教师、记者、IT工程师等。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直至今天,“老干部体”仍然是旧诗最大的一宗。这种歌功颂德的假大空写作,严重损害了旧诗在公众和新文学作者当中的声誉,并误导对当代旧诗不了解的人认为这就是当代旧诗的全貌。但即便在网络产生之前,也仍然存在一批创作水平较高的旧体诗人,他们与诗词学会体系若即若离,可称为逍遥派,例如刘梦芙、熊盛元等人。而目前网络上的年轻诗人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守正和开新两种倾向,或者说流派。守正以留社为代表,开新以“实验体”为代表。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实际上,“实验体”的创导者嘘堂,也是留社成员。而且还有大量的守正者和开新者,属于无法归入某个群体或流派的“散兵游勇”,这当中也包括我自己。作者群体的平民化和年轻化,导致旧诗的读者群体也随之平民化和年轻化。一次我去一位大学同学家,他来北京旅游的侄子,一个内蒙僻远林区并非文学青年的中学生,竟然早就在网上看过我的诗词。这说明了诗词读者的平民化和年轻化趋势。

您如何评价当代旧诗写作的成就?与唐诗宋词的辉煌时代相比如何?与当代新诗相比又如何?

当代旧诗的成就不太高,这与数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严重敌视严重破坏有莫大关系。“改开”以后,全社会又一致向钱看,无暇文化建设。只是到了近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各层面才对文化有所重视,情况略有好转。当代旧诗的成就自然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也无法与当代新诗相比。我是就文学本质而言,当然,我前面讲了,新诗存在一个文体可疑的问题,它在历史上能否成为一个叫“新诗”的独立文体,是否最终会被散文“收编”,是有疑问的。但是,当代新诗在深入生活的细部、描写人情揭示人性上,在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上,做得比当代旧诗要好。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当代旧诗最杰出的文本在网络上,如果只看纸媒,将会认为当代旧诗更加不堪。

在当代语境下,旧诗写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您认为旧诗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前景?很多人认为旧诗是一种落后的文体,它无法有效地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您对此有何看法?

当代旧诗作为文学之一种,与其他文学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必须深入生活的细部,描写人情揭示人性。而当代旧诗,从写作技巧和作者的自觉意识上,都对此做得很不够。写作技巧上,如何将现代生活纳入旧诗的审美体系,是作者首先要克服的一道难关;自觉意识上,很多旧诗作者没有牢固树立旧诗是文学,而文学必深入生活细部的观念,只是把旧诗等同于琴棋书画等古典艺术。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旧诗人包括一些知名的旧诗人,你读他们的作品,能感觉到他的情感、观念和旨趣,其文本也具有相当的审美性,但有一点,你读完他们的集子之后,闭上眼睛一想,结果什么也记不住,他的诗里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生活细节,你甚至都说不出作者的性别、年龄、生活地域、职业等基本的信息。作者有态度,有情感,却没有触及产生这种态度和情感的生活土壤,只形而上,不形而下,只抒情,不叙事。现代旧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事(生活细节)太少,人(人物形象)太少。对此,我做过一些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我也注意到了其他诗人包括前辈诗人的这种努力。我认为,尽管有相当难度,但旧诗并非不能有效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关键还在于旧诗写作群体的观念未转变,技巧不到位。

您认为旧诗写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禀性和知识结构?比如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增加哪些阅历,培养哪些品格?

我认为诗人的天赋更重要,或者说诗人是天生的。后天的学习,一般能达到中人,再往上就难了。哀乐过人,想象力,哲学气质,对大自然的审美,这些似乎都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应具备的禀性。旧诗的基本语言是文言,要求作者有较深的文言功底,除了阅读前人的大量诗词作品外,还要阅读经史等其他古代典籍。同时,作为现代人,也需要阅读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增强描写现实的能力。至于阅历,当然也是丰富些更好,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能强求,一般来说,没有必要为了写作去刻意体验某种生活。人在大地上,本来就是诗意地栖居。任何一种生活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主要在于作者要能感悟,能提炼。如果不强调知人论诗,而是强调诗到语言为止,到文本为止,那坏人写出好诗的就太多了。因此,先做人再写诗的观点,我是怀疑的。

旧诗是否特别重视渊源和门户,当代的任何一位诗人,都能从某位古代诗人那里找到渊源,是这样的吗?

旧诗是一种有大量前文本的文学,有颇为固定的审美规范和言说风格,也有大量的惯用词语和典故,不大量学习前人作品,要写好诗词是不可能的。当代旧诗人有专学前人某一家的,极力模而范之,但并不是所有的当代旧诗人都是如此。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者,也很多。而且,就是专学一家者,也要能入能出,必须写出自我,写出时代,如果一生都生活在前人的阴影里,那不可能是一位成熟的诗人。

有人说当代旧诗的出路在于创新,您是否同意?较之古代,当代旧诗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这种说法理论上是对的。但就策略而言,目前并不宜大力提倡创新。因为旧诗的根基受损太重,就如一个重病者,刚刚有所好转,是不宜做剧烈运动的。在大家的旧学功底都不太好的情况下,冒然提倡创新,容易出偏差,并误导初学者。这一担心不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然发生。现在打着创新旗号的很多,但作品无法看,能看的很少。现在是一个打基础练内功的时期,而不是一个一窝蜂赛跑的时期,过度提倡创新弊大于利。当然,尽管多数的所谓“创新”无法看,当代旧诗仍有许多值得关注、值得称许的新变。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发表在《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上的文章《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网络诗词平议》,对当代诗词的新变谈得较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之,当代旧诗虽然在涉及生活细部方面严重不足,但较之前代,仍然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变,包括对现代审美的接纳,多元化的思想取向,以及受西方哲学影响的对宇宙人生的新的诠释,等等。

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否结合一两首具体作品作一番自我解读?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前不久应邀写过一篇文章《浪言拙作的几点个人风格》,后来登在《诗词家》杂志上,算是自作郑笺吧。就内容而言,我算是本色写作。所写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这本是文学的应有之义,但当代旧诗普遍不涉及生活细部,这样做反而显得另类。就观念来说,我践行“以物证心”的诗歌观,通俗地说,就是把诗词写得像小说和电影,强调现场感、画面感、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将情感和主旨隐藏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文本后面,让读者去体会,即便体会不了的人,也能从文本中获得阅读快感。正如我们可以看不懂某部电影的主题,但仍然可以为其情节所吸引一样。我的许多诗词,可以理解为一幕幕的情景短剧。将无数这样的“短剧”连缀起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便清晰了。正如我们看摄影展,只一幅图片或许不明主题,但如果把所有的图片都看了,自然就明白了。因此,一首诗词既是独立的,同时也是一首“大诗”的组分之一。我想特意拈出来说一下的是对人物的刻画。旧诗的传统,不擅人物刻画。一般旧诗中黙认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其他人物也与作者的真实见闻有关。只有小说和电影,才会有意去虚构和着力刻画人物。而我在写作中,有意对人物作了大量的虚构和刻画,构成了一个人物群像,人物长廊。我诗词中的“我”,不再是现实中的作者之“我”,而是如小说中的第一人称一样,是为了使叙述更生动更真切的一种文学虚构。第二个要说明的是,因为诗词的字数非常有限,每一个字都不能浪费,所以我几乎把所有主观感受、价值判断和抽象概念都从文本中撤离了。好比一部故事片,要尽量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来体会,而不是时不时地弄出一堆画外音、解说词来。

下面举两个修改的例子:

那时真好,黄土生青草。跑有牛羊飞有鸟,花朵见谁都笑。

这是一首《清平乐》上阕的初稿,我有两个地方不满意。一个是“那时真好”,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必须把它从现场撤离,所以,我把这句改成了“一村老小”。另一个是“跑有牛羊飞有鸟”,这句是第三者转述口吻,缺乏在场感,也缺乏生动的画面感。这句最后改成了“打闹牛羊歌唱鸟”。

百岭森罗山抱日,一溪轻快水流天。者般风物并童年。

这是一首《浣溪沙》下阕的初稿。“者般风物并童年”这种感叹语,与上面“那时真好”的价值判断相类似,终究是多余的。不如将画面写足。因此这句改成了“杜鹃红遍小村前”。画面,美感,生活气息,都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潜含在其中了。

您认为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是一种个体的的言说和宣泄,还是某个群体的代言,抑或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工具?

主观上是一种个体的言说,客观上可能成为群体的代言,至于改造社会,诗歌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但也还有。作为诗人自己,还是要立足于个体言说来写作,如果总想着为人代言或改造社会,则写作难免功利和短视,最终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这已为无数先例所证明。

十一 您认为您的作品能流传于世吗,为什么?

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刚刚从谷底反弹,离最终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历史大势,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于以后的好几代人,都是过渡人物。我们这代人里最优秀的诗人,也成不了李杜,但可能成为王杨卢骆,成为宋之问、杜审言,作品流传于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现在的存储手段也比以前先进了,一个光盘就可以存储海量的文字。具体到我个人,我自信自己的东西还是有点特色和价值的,应该可以传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