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甘棠国诗馆 |
讲座QQ群(只对学员开放):177141267
讨论群(对所有人开放):219429048
以下是大家提出的问题:
所谓“八病”是什么东西?
所谓“八病”,是针对永明体来说的,要避免的八种声律上的毛病。流行的说法是“八病”是南朝沈约提出来的。沈约将四声应用到当时的“新体诗”(也就是永明体),或许提出了一些规则,但是否明确提出了“八病”,则是有疑问的。现在流行的八病的具体名称,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至于这些名称究竟指什么,又有多种说法。对于初学者,完全不必要理会这些,因为这些不是格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它们只是“无用的枝节”,反而容易冲淡你应该掌握的核心内容。研究它们,应该是研究者的事。
唱和是不是,对方用什么韵,己方也用什么韵?
唱和是一个大概念,不一定要用对方的韵。一般有四种形式:
1 酬答。与对方不同韵部,只诗的内容与对方诗有关。
2 依韵。与对方同韵部但不同韵字。
3 用韵。与对方同韵字但不同顺序。
4 步韵、次韵。与对方同韵字也同顺序。
这些以后会专门讲。
初學的話看誰的詩集或者說模仿誰比較好?紅樓黛玉對香菱的那個門徑可行嗎?
先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读熟就行了。读得越熟越好。黛玉说的先熟读李杜王三家各一二百首,这自然可以。但如果你不喜欢李杜王中的某一个,换一家去读也不是不可以。总之,是要读熟一些诗打底子就是了。就是直接读《三百首》也可以。至于格律,是很简单的,基本了解后,就要读诗,培养语感,这才是重要的。
诗词只要合格律就可以吗,比如说郭沫若之类的有些旧体诗就有些政治术语,坚持毛列之类,看见一些老老师,老干部,也经常把一些政治话语用进去,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还是说要避免。
要尽量避免,诗重形象,抽象的口号和术语容易损害诗的品质。
我们现在吟诵诗词,遇到哪些如“涯”之类的字,是按押韵的音来读,还是都按标准普通话来读。
好象吟诵界两种观点都有。如果能按押韵音读,就按,实在不行,就按普通话吧。
我们研读的这几首古诗,是不是完全依附于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表达需要而转韵,并无一定规则?
古诗的转韵,可以两句一转,也可以四句、六句甚至十多句一转。这主要取决于语感。一首转韵的古诗,可以看作N首单韵诗的组合。每首单韵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换句话说,一般转韵发生在表达完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要重新表达另一个意思的时候。这就相当于我们的文章的分段。如果把一篇长文的所有段落取消,让大家自己根据文意去分段,我想N个人可能有N种结果。很难说谁的分法就是绝对正确,包括这文章原作者的分段在内。这的确是一个语感的问题。至于韵的选择,从什么韵转什么韵,跟情感的表达确实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平声韵较舒缓悠扬,入声韵较气促激愤等。同时,转韵还要考虑到听觉效果,要流畅好听。如果是同声调之间转韵,一般要在听觉上有明显区别,否则容易给人邻韵通押的错觉。总之,这些只有靠多读去细加体会。这也是古诗比格律诗难的地方,因为古诗纯粹靠语感运行,格律诗则有所依傍。
“怅”在《平水韵》里只有去声,但为什么“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中的“怅”却要念平声?
这是东汉张衡《四愁诗》里的句子。应该以上古音去考量,而不是用中古音的平水韵。王力把上古韵分成了30部,而不是平水韵的106部。不管是怅、怏还是伤(有的版本作心烦伤),都是上古韵30部中十四阳部的字。这个韵部的字,除了有大量的平声字(都在平水韵七阳部里),还有很多字,以平水韵或普通话去看,是上声或去声,甚至有不少字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韵部,如猛、病、兄等字。至于上古音的声调是怎样的,是不是也分平上去入四声,这个音韵学家争议很大。有的人认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声,只是具体的字有出入。有的人认为上古根本就没有声调。也有的人认为有平上入,没有去声。还有其他的主张。因为到底有没有声调,有几个声调,学者们都不统一,要判断某个字在上古音中属于哪个声调,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说怅字在上古音中是平声,这样的断语恐怕是有问题的。但我们知道,诗是要读的,要读就要发音,而且限于实际情况,我们只能发现代普通话的音。这就要求我们把上古诗中的每个字读作平上去入中的某一个声调。那具体遇到一个字,要读作哪一个声调呢?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现在的发音去处理。具体到这个怅字,因为我们现在的发音是去声,平水韵也是去声,按理就应该读作去声。但是,我们说过,我们现在的诗是平仄不通押的。如果遇到上古诗中的韵脚字有平有仄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有平有仄地去读,而应该统一处理成平声或仄声,这样读起来才声韵和谐。如果版本是心烦怏,因为怏字现在是去声,那么怅字也读去声更和谐。如果版本是心烦伤,那么怅字读平声更和谐。在其他的上古诗中,怅字也有与平声字(如梁字)互押的情况,因此怅字读平也是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