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就李子兄两首词和李子兄商榷

(2012-07-17 10:42:18)
标签:

转载

分类: 砸七杂八
斋主似乎没明白我所说的“雅”是指什么。我所说的“雅”,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情感趣向与作者身份不合,是矫情,也就是俗话说的装逼。

近日看到李子兄的一篇博文,谈其自选诗的原则:过俗和过雅的诗词都不选,知其汰选之严。


他这个原则我大体是赞同的,唯于一些具体的比较细节上和他有些不同看法。比如,在比较他自己的两首词《清平乐山村之夜》与《南歌子 山村之晨》时,李子说道:


清平樂

     山村之夜

炊煙歇了,村口翁和媼。月下群山蒼渺渺,迢遞數聲飛鳥。  樹林站滿山崗,石頭臥滿河床。三兩油燈土屋,禁他地遠天荒。    

 南歌子

    山村之晨

宿霧拖山黑,曉風摶露圓。石爲琴枕水爲弦,隱約一坡青果講方言。  曙色開天鏡,人廬結日邊。半村煙起半村眠,屈指紅霞燃去夢三千。

这两首词哪首更好呢?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第二首《南歌子》更好。从语言上来说,第二首的语言似乎更精致,或者说更雅。但如果仔细揣摩,会发现一个问题,第二首《南歌子》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游客心态、游客视角,特别是像“石爲琴枕水爲弦”、“曙色開天鏡,人廬結日邊”这样的句子。而第一首《清平乐》所表现出来的,是山民本身的心态和视角,其情感是没有隔阂的,是打成一片的。而《南歌子》是有隔阂的。换句话说,《南歌子》因为一些语言过雅,损害了情感的表达。这首《南歌子》之所以还是选入了,主要是考虑到《山里人》这个组词的完整性。否则,我是会把这首去掉的。


对于为什么想选第一首《清平乐》而淘汰第二首《南歌子》,李子说了两个理由:1. 他认为第二首语言“太精致”、“太雅了”;2. 第二首是从“游客心态”,“游客视角”来写,不如第一首从“山民本身的心态和视角”写来得更直接,“不隔阂”。下面就这两点说一说我的看法。


首先,“俗”和“雅”如何理解?一般观念里的“俗”,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老百姓平时的口吻、语言,它不装,实在,还有些粗、土。这样的“俗”没有贬义,而且也可以成为艺术。第二种则通常带有贬义,即所谓“人人皆能道,人人皆爱听”的东西。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但凡赵忠祥、倪萍或者戴着红袖箍站街的大爷大妈们都能脱口而出都喜欢的东西,就是“俗”,或“浅俗”,它和“低俗”很接近。


再来说“雅”,“雅”的含义是经过艺术加工,因而和老百姓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话语方式(或艺术创造),用李贺的一句诗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或者借用塞尚的话,是“与自然平行的”一种美。


如果取第一种“俗”义,则雅、俗本身都各有自身审美价值,不可偏废。而对于第二种“俗”,即“浅俗”,则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诗法的国度,要象对待“黄赌毒”一样对其严厉禁止。


显然,在李子上面所说的“雅”“俗”里,其中的“俗”取的是第一义,否则他不会加一个“太”字,因为只要是第二种“俗”,根本就不存在度的问题,直接就该归于严打对象了。


然后来看第一首词《清平乐》,这首词引人瞩目的两句:“树林站满山岗”、“石头卧满河床”,确实“俗”,因为他确实是山民自己的口气,没一点文人味儿,带有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很好。然而,这首词的其他句子,比如:“迢递数声飞鸟”和“禁它地远天荒”就雅得很文人了,山民是不会,也说不出这样“文雅”的句子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同一篇中这样雅俗相杂,不但不和谐,而且还会两伤。这就好象在猪圈里开珠宝店,不但明珠暖玉黯然失色,并鸡埘猪圈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生机。


无论如何,艺术的本质在于内在的和谐,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风格一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清平乐》并不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至于李子兄说的第二个理由,即“视角”问题,则更不成其为判定诗词高下的标准。老杜的《三吏》,皆从游客视角着笔,不照样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写实类作品的成功,全在作者是否将其内心的同情真诚传达给了读者,而不在其采用什么样的视角。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