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吟诵的角度谈谈声韵改革和新旧韵

(2012-03-23 12:29:06)
标签:

杂谈

    昨晚讲座,很多人又提到了那些老问题。这些问题,核心只有一个,就是:为什么不按说话的平仄来写诗,而要另搞一套韵书?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新韵改革派的思想根源。他们的理由是,既然诗是用来读的,那谁还能按古音读呢?谁也不能,用方言读也不太现实,只能按现在的普通话来读,因此要实行声韵改革,要与普通话的读音一致起来。对这一观点,坚持旧韵的人,似乎没有做出过真正有力的反驳。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是一个关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说到底,是认为用旧韵认为一种信仰,既然是信仰,就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实用了。

    毫无疑问,旧韵派的这一辨解是不太有力的,并不能从道理上驳倒新韵派。可以说,这一问题困扰了所有诗词初学者。仅仅以“信仰”一语搪塞之,是根本不能服人的。下面我想从道理上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为了使问题更凸显,采用问答辩难的方式来说明。

   一韵书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认为,韵书是“古音”。那这个“古音”到底是什么古音?我们知道,古代并没有一种全国普遍流行的“普通话”。那么,是不是作者(确切的说应该是编者)的方言?我们说,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互相之间差异很大,任何一种方言都只能偏安一隅。以这种一隅之方言编的韵书,用这种方言来写诗当然是非常押韵,但肯定没有普适性。也就是如果用别的方言来写诗,同一个韵部的字,会非常不押韵。换句话说,就是对别的方言根本不能用。我们现在看到的韵书,有普通话也好,用任何一种方言也好,同一韵部的多数字还是押韵押得较好的。这说明,能够流传下来的韵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韵书,不可能是用作者的方言编的。(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