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律”不是雾霾他爸 ,“理性”不是雾霾他妈

(2016-01-12 16:21:15)
标签:

时评

王福重

北京

河北

“规律”不是雾霾他爸 ,“理性”不是雾霾他妈

雪里埋

很多时候,经济学家大约最容易被误解,也最容易被攻击。这不,经济学家王福重这两日就成了众矢之的。他在某档电视节目中说:

两种选择的话,第一种,空气特别干净,但是饿得两眼发昏,另外一种就是吃饱了撑得,但是空气脏了,他肯定是要后一种。北京发展太快,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你生活在我们这个穷人中间,你着急也没有用。

不出意外,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河北网友的众怒——我们白白付出也就算了,你还说我们“吃饱了撑得”,还倒打一耙,把北京雾霾归罪最大受害者的河北,是可忍孰不可忍!

网友的愤怒是基于敏感的“地域歧视”,弄得王福重赶紧发文澄清:

没想到啊,为河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拍拍你们的马屁,没想到拍马蹄上了。

公道地说,王福重也的确没有歧视河北人的意思。他的主体意思是说,京津空气差得忍着,等河北发展好了,“空气自然就干净”,你北京不能因为占尽了各种便宜,提前穿上西装过上好日子,就嫌弃起周边还要发展的穷兄弟。按他的说法:

河北正在工业化前期这个阶段,它主要的工业形态就是钢铁、水泥。这些东西可以排出大量的雾霾,如果想让北京消灭雾霾,河北省的工业生产就要停顿。但是,河北省工业生产一旦停顿下来,以河北人现在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水平,那他去搞什么呢?

你(北京)想呼吸没有雾霾的新鲜空气(的权利)并不高于我们河北省要发展生产、要排放雾霾的这种权利。

事实上,这场风波,如果仅仅定焦在地域歧视,就失去了争论的价值。王福重的问题并不在于地域歧视,而在于某种经济学家的偏执和傲慢。即王福重相信:

雾霾现象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雾霾的消失,也得等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自然地消失”。它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投入品”,甚至成了追求幸福未来的一种“理性”选择。

因为披上了经济学语言的外衣,这样的逻辑很具有迷惑性。无论国内外历史经验,都很容易看到,污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你很难找到没有污染的发展,你也很难在没有污染中发展。既然你要追求经济发展,也就不得不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

于是,用污染换取发展,就成了一种“客观规律”,忍受和接受污染,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你不想要污染是违背了“客观规律”,甚至你想要更少的污染,都违背了“客观规律”。你抱怨雾霾,特别是一边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一边抱怨雾霾,就是非理性。

于是,“规律”成了雾霾他爸, “理性”成了雾霾他妈。爹妈都不能选择,所以雾霾你也不能不选择。不得不说,这样一种原教旨经济学的雾霾生成逻辑,在很多舆论场大行其道。

问题在于:如果经济要发展,就要付出污染的代价,那么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不是所有的污染和所有的雾霾,都是不可避免的代价?为了达到现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成果,是不是必然产生也必须接受现实中的污染?他们是不可以减少和降低的吗?

既然雾霾也是一种社会成本,那么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就应该以更小的污染成本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退一万步,即使我们已经穷尽各种手段,无法再降低这种社会成本,那么在污染和发展速度之间,是不是还可以有一个更优的均衡点的选择?

把所有的污染都作为一种既定事实和客观规律全盘接受,并且不思悔改、不求进取,指望在一味发展中“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哪门子的理性呢?不得不说,正是这种只看显性成本和短期收益的非理性,导致不计成本、积重难返的污染。如果说,之前人们对污染的社会成本认识不够,那么现在深受其害,已经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这个时候的理性选择何去何从,不是很明显吗?

就此而言,王福重的“规律”和“理性”,就显得刻舟求剑。他认为河北人抱怨少就“比较理性”,以戴高帽的形式让穷人的被动选择变成“主动选择”;他认为河北有发展生产、排放雾霾的“权利”,看起来是为落后地区说话,但也在偷换概念为很多违法的污染行为背书;他认为北京污染企业转移到河北是皆大欢喜的“自愿交易”,问题是谁的自愿谁的交易呢?

王福重把污染这种程度可变的现象,当着一种客观规律,他还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替公众作出了他眼中的“理性选择”。问题是,“规律”不是雾霾之父 “理性”不是雾霾之母,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主动选择权的人类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