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垄断是国企改革最大红利
(2015-09-15 10:01:34)
标签:
财经 |
分类: 时评 |
破除垄断是国企改革最大红利
雪里埋
9月13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这次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公开性,坚持公开透明,“绝不能让国企改革的红利变成个别人的私利”。
这句话掷地有声。可以说,绝不能让国企改革的红利变成个别人的私利,是深化国企改革不可逾越的一条底线。理论上,国企是全国人民的国企,国企改革如果有红利,当然也应该是全国人民的红利。因此,不仅不能让国企改革的红利进入个别人的腰包,更要让国企改革的红利真正为全民所分享。
某种意义上,国民是否能分享国企改革红利,能分享多少国企改革红利,应该成为衡量国企改革成败的一个标准。能最大化催生改革红利,并让全民分享,就是成功的国有企业改革。
这也正是中央《指导意见》的一个主题思想。之所以要改革国企特别是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之所以要分类改革国企工资总额决定机制,之所以要将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提高到2020年的30%,就是要让全民更多地分享国企改革红利。
不过,这些红利只是一种利益格局调整,破除垄断才是国企改革最大的红利。
一种观点认为,把国企做大做强,把蛋糕做大,就能产生更多的改革红利。这可能是一种错觉。如果国企依靠垄断地位做大做强,那么有可能不是国民红利,反而可能是对民众利益的侵害。“两桶油”的油价问题,电信巨头和国有银行的收费问题,之所以饱受诟病,根源即在于此。而且,由于缺乏监督、难以监督,垄断利润也很容易跑冒滴漏,进入私人腰包。近期,中央巡视组的专项巡视就发现,中石油部分党组成员买官卖官,办事处酒店数量众多,中海油个别领导带头“吃里爬外”,亲属利用海油谋利——这哪里还有什么红利可言?
因此,这次改革提出要细分商业类和公益类国企,这自然很好。问题是哪些企业为商业类,哪些企业为公益类。就怕打着公益旗号,进行不公平竞争;或以做大做强为由,行垄断之实。有些央企重组整合,做大做强,比如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是为更好参与全球竞争,不无道理,但在国内市场如何避免垄断带来的国民福利损失,尚需警惕。
破除垄断,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正在于此。有人担忧此过程中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某些行业的垄断国企也以此为由将民营资本拒之门外。事实上,在市场化过程中,国企和民营企业之间并非零和博弈,民营企业与国民利益也不是对立关系。相反,市场化越深入,竞争越激烈,越能带来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也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红利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