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抢盐的和抢盐的有关,和民族性无关

(2011-03-23 21:40: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感
 
抢盐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这说明,只要信息公开透明,有关部门措施得力,谣言很快澄清,那么民众的非理性行为也就烟消云散。但一海之隔的日本,在巨大灾难面前那种井然有序的国民素质,对比却非常鲜明,以至于掀起了我们内心和舆论的风暴。很多人对于国人的素质痛心疾首,甚至上升到了“民族劣根性”进行批判。
 
抢盐的其实只和抢盐的有关。一是说,抢盐的个体行为,只和那些抢盐者有关,不管这些是多是少,都只是他们每个人的个体行为,和民族无关;其二,抢盐的个体行为,当然会影响到别人,比如,市场上只有那么多盐,他们给抢光了,真正需要盐的人买不到盐了,但是这仍然只和抢盐现象有关,和民族性无关。
 
抢盐形成风潮,能说明的问题是,国民中的很多人素质的确很成问题。一是科学医学素质,比如核辐射常识,盐储量常识;二是公民素质,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别人和公共考虑等。这种现象的确可以上升到国民素质的层面。但是,这种素质问题,也不应该简单地归结到所谓的“民族劣根性”上去。
 
从“民族劣根性”入手看似深刻,却无助于解释部分国人抢购食盐的现象,甚至会放弃对于背后真实原因的探寻。
 
非理性的抢购行为,可以看着是经济学上的“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也就是说,个体容易受到多数人影响,产生一种从众或跟风的心理。这种“羊群效应”往往是在缺乏自我组织,而又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时,人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原子或散沙,社会层面的凝聚力和粘合力不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弓杯蛇影。
 
尽管抢盐现象,的确反映了国人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科学知识贫乏、公共精神不够、精于私利计算,但是对此应该给予更多同情的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欠缺公民的社会,这是一个缺乏公民组织的社会,总之这个社会缺乏的是“社会”。而“国家”却很强大,“权力”无孔不入,但是恰恰这权力却又缺乏公信力,不能赢得公众足够的信任,不能给予民众足够的安全感。
 
抢购现象无风不起浪,总是有原因的,但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民族劣根性”可以一言以蔽之。
 
事实上,“民族劣根性”是个伪问题。所谓“民族劣根性”论者认为,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然而,任何人的抢购终归是独立自主的个人行为,只不过叠加起来演变成了非理性的社会现象;这种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与个人素质或人性相关,但是却和民族或民族性无关。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民族劣根性”,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更多的人保持了理性冷静,没有参与抢购;更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尤其是灾区人民体现出的那种井然有序、乐观豁达、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国民素质和公共精神。
 
将部分国人的抢购行为归咎为“民族劣根性”,是偷懒,也是卸责。所谓偷懒,是懒得去寻找真正的制度和社会根源;所谓卸责,是说这个“民族劣根性”的标签很容易成为公共责任主体和每个个体不思进取的借口。
 
“民族劣根性”决定论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即似乎有一种古今一脉、根深蒂固的历史沉淀,像某种遗传基因一样决定了国民素质和命运。国民素质不可能通过这种对“标签”的批判得到提高,恰恰相反,既然一切都是民族性决定的,是无可救药的,那么更多的人会不以为耻、不求改进。
 
但每个个体都应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应该要求民族性对自己的素质问题负责。承认整体上国民科学素质和公民素质的差距,和是否归结到民族性或“民族劣根性”,是两码事。找对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正如日本国民素质是每个个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长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结果,中国的国民素质也能在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中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而水涨船高。这不是什么文化决定的,也不是什么民族性决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