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妙可究竟要落选几次,媒体才能放过?

(2017-02-28 00:52:53)
标签:

杂谈

紧盯林妙可的落选消息也是一种舆论病态

上海戏剧学院艺考2月21日进入三试阶段,有媒体报道,经过招办确认,林妙可名字并未出现在二试,意味着她在初试过后即已止步。据悉,林妙可今年报考了国内多所艺术院校,除上戏之外,此前林妙可已相继落选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但是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复试。(《青年报》2月22日)

林妙可落选、林妙可初试落榜、林妙可未进入复试……无意之中,林妙可可能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明星艺考获得最多的媒体曝光率。本来,我是一个对娱乐新闻不太感冒的人,尤其是像这样没有任何信息量,甚至连八卦都算不上的娱乐新闻。但是架不住媒体三天两头的密集轰炸,几乎每天都有类似新闻出炉,实在是想躲都躲不过。媒体或狗仔跟踪明星动向并不令人反感,这也是职责所系,令人反感的是,把一件事像炒冷饭一样的不停地炒,直炒到让你想吐的地步。究竟是有多么无聊,究竟是当下娱乐资源缺乏到什么的程度,才会让这么多的媒体死死抓住林妙可的艺考信息不放手?

要说当下最难考的考试,艺考肯定算一个。当明星意味着名利双收,是相对来说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成功路径。但凡有点姿色的少男少女,多多少少都怀着一种明星梦。也因此,艺考的竞争是相当惨烈的。比如上戏最热门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招录比高达245:1。要想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再者,且不论专业表现,以林妙可现在的外形条件,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如果没有奥运光环的加持,确实没有多少优势而言。所以说,林妙可落选很正常,不落选 反而不正常。

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林妙可艺考落选的消息,当然不是为了拉升林妙可的知名度,而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恶意,试图以信息不断重复的方式,诱导网友进行暧昧联想。林妙可的每一次落选,显然都在强化这又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2008年登上奥运会开幕式,一下子就让全中国人都记得了这个眉目清秀的小姑娘。起点这么高,在我们这个功利的时代,她的人生想必应该是呼风唤雨吧,却没想到如今落到个连艺考都考不上的下场,让很多人在假装惋惜之外,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幸灾乐祸的坏笑。于是,“这姑娘长残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之类的说法,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个逻辑是很可疑的。艺考落榜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小时成名,长大不再是人尖,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别忘了,哪怕考不上任何一所艺术院校,林妙可也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成功得多。

无可否认,“假唱”是林妙可身上无法抹去的标签。以至于近十年来,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对她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但如今想来,我们是不是对林妙可过于苛刻?整个事件都是由成人世界主导的,她虽然知情且参与,但她也无力拒绝和反抗。没有选择就没有对错,充其量林妙可只是特定情形下的一个被操纵、被摆布的人肉道具,虽然她是“假唱”的受益者,获得让很多人羡慕的名与利,但换个角度,她又何尝不是“假唱”的受害者,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道德责难?我们不能把过错放置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哪怕这个过错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原谅。

林妙可的母亲刘女士说,请大家把女儿当成普通考生来看,不要过分指责和谩骂。女儿参加艺考有通过有不通过,很正常,过度炒作却不正常了。林妙可成名之后,就过早地踏入了娱乐圈,各种炒作和新闻也是不断,这与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过度消费未成年人也让刘女士饱受公众质疑。但是单就这句话来说,我是认同的。艺考落榜毕竟不是什么好消息,反复报道犹如揭人伤疤,既无聊乏味,也是一种很不人性的做法。不妨就此放过吧,这实在是一种恶趣味。

http://ent.163.com/17/0222/12/CDSKUH5B00038FO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