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最初单日单平台5000多万元销售额到总计900多亿元,从一家网站到全网狂欢,“双十一”的吸金能力不断刷新人们的认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到价格猫腻、“龟速”物流、售后服务滞后等因素影响,不少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态度已日趋理性。
不管你是不是“败家娘们”、“剁手”一族,“双11”都已经深刻地嵌入了你的生活。和往年相比,今年“双11”的战线更长,早在半个月前,各大电商平台以及门户网站就已经开启了近乎疯狂的宣传攻势,各种版本的打折优惠和营销方案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锋芒所指,当然就是为了在“双11”中多分一杯羹。网友也没有闲着,大量的段子应时而生,“吃土”成了朋友圈中刷屏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不出意外,今年“双11”的销售额又将创下新高。
然而数字并不意味着一切,表面繁荣也未必能掩盖“双11”渐渐显露的颓势,虽然现在还不是十分明显。对于网购群体来说,“双11”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差、期待值越来越低,恐怕是一种共同的感受。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双11”也存在一个边际递减的效应。从2009年横空出世到现在,今年已经是第8个“双11”,新鲜感逐步退去之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热情已经远没有当初那么强劲,回归理性将成为常态。
其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得益于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商家巨额的广告投入,“双11”的市场认知度非常高,因而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收割公众的消费潜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生长过于迅猛,后继乏力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如果仍然沿用现在的“广告宣传 购物”的简单策略,没有更好的营销模式跟进,“双11”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了瓶颈期,发展空间将变得非常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双11”有被过度消费乃至恶意消费的趋势。如果说快递量太大造成的“龟速”物流,是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并非不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诸如价格猫腻、售后服务跟不上,则令人感到遗憾,也会极大的挫伤消费者的网购热情。线上看得挺好,拿到手却货不对板;说好的打折,其实早早提高了价格;优惠促销方案设计的极其复杂,让人去里雾里,实际上暗藏陷阱……种种劣迹,表面网购并不比传统交易更有道德自律,现实中有的伎俩,网上也会有。但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易,以及网购基数的庞大,更由于网购发展太快,监管机制没能及时跟上,一些不良电商不惮于混水摸鱼,在利益驱使下透支商业道德和诚信。
“买的没有卖的精”,这个道理消费者不是不懂,但任何交易都只有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性,搞价格欺诈这一套就有点破坏规则,聪明过头了,最后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双11”的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价策略,刺激或者说诱了消费潜能,很多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必需品。如果商家不讲诚信,导致消费体验变差,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更要看到,消费需求总体是恒定的,“双11”不过是把平时的消费需求集中到特定的时间段,倘若只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只做“一锤子买卖”,其实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双11”已经成为一种购物狂欢节,这是好事,消费者需要,商家需要,拉动内需也需要,而商家则是了最大的受益者。于情于理,电商们都该精心呵护好这个品牌,让它更长远地发展下去,而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断蚕食它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