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0月27日上午,安徽省亳州市市长杜延安在市信访局现场接待信访群众。针对信访人的诉求,能现场解决的,杜延安责成相关部门限期办理;不能马上解决的,杜延安耐心与信访群众共同找寻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并现场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让信访群众有新的问题、诉求直接向他反映。
市长公布自己的手机号,并明言“有诉求直接找我”,其实不算新鲜事。几年前,地方党政机关一把手公布手机号、私人邮箱,曾一度成为官场时尚。吊诡的是,每每出现这样的事,还是会引发舆论热议。分析起来,大致可以说明两点,其一,官民之间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也缺乏良性的沟通机制,但凡官员做出点亲民之举,都会产生一种围观效应。其二,大量的民意诉求得不到表达,维权渠道也不尽畅通,在这个背景下,“有事直接找我”就很容易激发出共鸣感。
对于市长公布手机号,有人赞其勇气可嘉,有人斥之作秀无聊,更多的人则是善意的调侃。比如新闻背后的网友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言外之意就是,网友并不怀疑市长的诚意,但是效果如何,能否坚持,则要打上一个大大问号。最简单的道理,作为一市之长,日常工作肯定不会轻松,这会那会,这里调研那里视察,哪还有多余的时间接听访民电话?从接待现场就可以看到,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上访民众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都给市长打电话,市长忙得过来吗?
市长公布自己的手机号,更像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和立场,增加解决问题的信心。比较现实的操作是:市长公布的不过是一个类似于“市长热线”的工作号,市长并不会亲自接听,而是由市长秘书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在维护。如此一来,与民众的期望相去甚远。
其实,就算是打通了市长手机,市长解决了问题,也不必夸大其意义。现实中,有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旦媒体介入、领导重视之后,便迅速进入“快车道”,往往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把事情闹大、引起领导重视,就成为一种维权捷径。但是,这种特事特办式的个案解决,并不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因为归根结底,这还是一种人治而非法治,领导的地位越凸显,也就越发折射出制度化救济之弱势。而制度化救济如果不能良性运转,也就意味着民意的诉求无法得到稳定而常态的保障。所以说,“凡事
找市长”,并不是政治佳话,而恰恰是问题所在。
现代政府治理,一要讲专业,二要讲效率。所谓专业,就是分工的精细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所谓效率,就是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既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又要有清晰的责任边界。大量的民间纠纷和民意诉求得不到回应和解决,问题基本上就出在这两个方面:一是管事的人没有人管事或者没有能力管事,二是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分工不明,以至于遇事就相互推诿扯皮。市长与其公布手机号,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健全用人机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