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网约车司机使用某作弊软件,与网约车客户端同时打开,就可以逃避网约车公司的派车规则,挑自己喜欢的单,甚至可以位置欺骗,将10公里的距离变成11公里,多收乘客的钱。8月28日,开发销售该软件的团伙在广州被北京警方抓获,5名嫌疑人现已被刑事拘留。据了解,专门针对网约车软件漏洞非法牟利的案件,在全国尚属首例。
此案与前不久发生“阿里员工抢月饼被开除”事件颇为相似,都是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网络漏洞,从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当时,有不少人为4名被开除的程序员喊冤,甚至有人表示,查找和利用技术漏洞,是技术人员的本能,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极客精神(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意指自信且具有智力上优越感)。看到这起案件,应该没有人再会理直气壮地为“黑客”们的辩护了吧。
网约车是典型新经济的代表,通过集纳闲散社会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相比于传统出租车行业,它一方面减少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是解决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正如我们常说的,科技是把双刃剑,有利肯定也有弊,再好的技术都不可能没有漏洞,也就都有可能被另一种技术所失败。这是技术的宿命,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
利用作弊软件逃避网约车公司的派车规则,短期来看是侵害了网约车公司和乘客的利益,长远看则会因为突破了底线,恶化行业生态,最终对整个网约车行业构成致命的打击。据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有3万余名司机购买、使用这种作弊软件,致使网约车公司损失600多万元。由此可见,作弊软件的威力之大,破坏力之强。
更重要的是,网络交易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它固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但也存在失信的风险。规则一旦被别有用心者贱踏和破坏,甚至在利益诱惑下形成一种“破窗效应”,那么网约车的信用基础也就随之崩溃。悲哀的是,没有谁是真正的受益者。那些使用作弊软件获利的网约车司机,说起来不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
新生事物总要有一个成长和适应的过程,才能逐渐走向成熟。网约车正式获得合法身份后,舆论一片欢呼之声,但也有不少人准确地预见,网约车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这个判断来自于,网约车的发展太过迅猛,这个行业还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规范和约束体系。针对网约车软件漏洞非法牟利的首案发生后,纠错机制在哪里?最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就是网约车公司。软件漏洞、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平台管理混乱……这些问题其实普遍存在,并且并非不能加以改进和完善,但目前不少网约车公司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快速盈利上,这其实也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表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