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广东、江西等省的相关部门近期陆续下发通知,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实施新的高校收费标准。7月8日,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新学年学费调整方案——学费与去年相比涨幅约为30%。这也是本轮高校学费上涨潮中,第一个确定调价方案的学校。(《中国青年报》7月18日)
很多新闻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比如这条。事实上,2013年高校学费就有过一波涨价潮,湖南、天津、浙江、江苏、宁夏等地的公办高校相继调整学费,有的地区学费平均涨幅高达50%。事隔两年时间,此次多地高校再度上涨学费,不知是因为没过足上涨瘾呢,还是前次上涨没来得及赶上趟。
此次高校学费上涨虽然幅度不算大,但影响力不容小视。关于高校学费,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不得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以当下各大高校的学费标准,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可支配收入20%”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的每一点上涨,都会对大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要知道,近年来关于“教育投资回报率低”一直是坊间热议的焦点。
高校上涨学费的幅度不一,但理由是一致的:物价上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均成本增加都是高校学费涨价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对公办高校的收费实行的都是“政府定价”,换外说法就是高度的行政管制,每隔几年出台一个“限涨令”,跟景区门票的管理方式差不多。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高校学费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坏处是,“限薪令”一到期,高校便报复性上涨。要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涨,高校办学压力巨大,要么一涨就吓死人,让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大起大落都成问题,怎么办?因此有不少业内人士就建议,应建立高校学费与物价联动的调整机制,每年进行一次微调。
这个相对折衷的办法看上去很有几分道理,但说白了不过是短痛变长痛,换汤不换药。客观而言,高校涨学费并不缺少政策依据。根据《高等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物价上涨的确会抬高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但现在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怎么定义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其与大学的办学成本的区别又在哪里?现实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办学成本实际上包罗万象,无论是高校的行政开支,还是投资基础设施,无论是公款吃喝还是科研腐败,都有可能纳入办学成本的范畴。2009年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到2500亿元。巨大的债务压力之下,少数高校甚至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每年收上来的几千万学费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甚至刚到账上就被银行截留。这样的现实下,以物价上涨为理由涨学费,很难让人信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不少高校连个校门都动辄几百万,如果这些成本也由学生来埋单,那么学费上涨永远有理由,但涨多少才能填补这个无底洞呢?
所以,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高校涨学费,而是高校的办学经费究竟用到哪儿去了。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其中规定,学校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等财务信息都需公开,但近些年我国高校的财务公开却一直不尽人意。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2011年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称,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学,没有一所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也没有一所高校公布学校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因此,高校应先晒晒账本,再来谈涨学费。
http://news.163.com/16/0718/06/BS85NACG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