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媒体近日报道,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入新址后,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极个别学生甚至罹患淋巴癌。对此,常州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随后,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于18日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京华时报》4月20日)
对于公共安全事件,公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媒体在努力地还原真相,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打消公众的安全焦虑;而另一方面,处于风口浪尖之中的涉事方则摆出一副事不关己、云淡风轻的傲慢姿态,甚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上纠缠不休,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数百名学生身体异常、个别学生罹患淋巴癌的事实摆在那里,但左一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右一声“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这是理性讨论问题的应有态度吗?
对话的缺乏,让一起严肃的公共安全事件,变成了一场口水战。媒体的确并非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媒体依然有着舆论监督的权利。同样道理,媒体的报道是否存在“硬伤”,也不是不可以讨论,但至少你要指出“硬伤”究竟出在哪里,哪些数据和观点有问题,而不是以主观臆想的方式指出报道“带有强烈的导向性”、“无法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播出”。如果不能就事论事,无法形成对等的博弈,那么真正有“硬伤”的恰是常外的这封公开信,也难怪会被媒体斥之为“阴谋论”。
显然,这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危机公关,也是一次相当拙劣的自我辩解。这不仅无益于事件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反而有挑衅民意和舆论、主动引火上身的嫌疑。也正因为如此,不禁让人怀疑,这封几乎可以预见结局的公开信是否如其表面所呈现的这么简单,背后有无深意?
有一点不该忽视,那就是常外之所以能在舆论压力之下表现得如此底气十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常州市政府明确表态,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而纵观整个事件,常州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远比常外重要得多。比如常外的选址明显有瑕疵,为何能顺利通过审核?又为何能够在未通过环评的情况下开工建设?“常外急于搬迁是为腾挪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传闻是否属实?这些问题,都与当地政府有着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而常外不过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而已。但诡异的是,随着这封公开信在网络上的流传,尤其是这句颇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常外瞬间就把所有目光都吸引过来,摇身一变而成为事件的主角。
网络时代,公共事件常常会因为一些意外因素的介入,比如一句话、一个细节,而演变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新闻反转,特殊情况下,则是公众的视线会随之发生转移,从而偏离事件的本质。常外的高调究竟是出于试探民意,还是另有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依然有必要提醒,谁是事件的主角不言自明,千万不能让一封毫无价值的公开信主导了舆论的走向。
http://news.sina.com.cn/o/2016-04-20/doc-ifxrikrf4017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