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月14日广州花都区横潭村一民宅起火造成一人死亡事件已有3天的时间,但一段死者去世前在阳台火海中呼救的42秒视频在网上疯传,并在线上线下引发广泛争议,不少声音直指视频拍摄者残酷冷血,舆论持续发酵中。(《广州日报》4月17日)
在众多的指责声中,广东消防官微发布的这条“人心比灾难更可怕”的微博,最具代表性和冲击力,也最能迎合网络时代的大众心理。人都要烧死了,你不去救人,居然还有心思拍视频,这是何等的冷血与残酷?这是很多网友对此事件的第一反应。在这种集体情绪之下,视频拍摄者李先生不仅被警察要求删除了视频,还被众多网友绑上了道德烤架。
“人心比灾难更可怕”带有强烈的道德指向性,一旦站到这个高度,似乎就是不容辩驳的,怎么说都是对的。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非常空洞的,如果抽离了具体的语境,不过是充满鸡汤味的伪命题,并且很容易偏离事情的本质。事实而论,李先生既不是这场火灾的制造者,也绝非见死不救,他只是在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得出无法成功施救的结论之后,用手机拍下了现场视频,怎么就成了“人心比灾难更可怕”?该不该拍摄这段视频见仁见智,但跟谁更可怕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即使没有李先生的这段视频,灾难的危害性也不会因此变小。
需要重申的常识是,可怕的永远是灾难本身,而非与灾难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心。耐人寻味的是,诸如“人心比灾难更可怕”之类的句式,似乎还颇为流行,在许多公共事情中都曾出现过,譬如“女子酒店遇袭事件”。好像发生这类事件,都是人心的问题。这显然是本末倒置,路人报不报警、愿不愿意出手相助,再怎么恶劣,也比不上那个在众目癸癸之下的施暴者。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的就是,遇事先不做事实判断,上来就是道德判断,或者说刻意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在良心、人性等虚幻的事情上大做文章。这恐怕不仅仅是基于一种道德洁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思维的懒惰。以此事为例,一场火灾背后,有不少现实问题是值得反思和追问的。比如,从新闻图片中看到,发生火灾的楼房非常老旧,那么其安全状况如何,消防设施安装到位了吗?再比如,视频拍摄者李先生说,他原本想过去救人,但两栋楼之间隔着一片50公分的防盗网,即使过去也“撬不开”,只好选择放弃。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相关部门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安全隐患?
很多人不会去关注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烦琐又老套,而且通常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但是谈道德、谈人性就不一样了,随随便便就能形成话题效应,敲敲键盘就参与了“头条”的制造,既显得高端又不用动脑子,还能获得满满的道德成就感。他们并不是真正关心道德与人性,只是因为指责和批判别人更容易,成本更低而已。
拍摄死亡就意味着人性冷血吗?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刻意的拍摄死亡,而是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如实地记录和保留灾难的场景,那么它就不应该受到道德指责。相反,那些随意转发该视频,然后再大加批判的人,才是在消费死亡,那么不去追问灾难原因,反而对视频拍摄者进行人肉搜索,试图挥舞舆论暴力的人,才是冷血的。
http://news.qq.com/a/20160417/01756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