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前,网上一篇名为“女白领讲述穷游之苦”的网文貌似很火。文章称,2015年,25岁的北漂女白领胡佳预计用5000元“穷游”拉萨。前往甘孜、林芝时,她在路边头顶纸片、解开衣扣才好不容易搭到车,给司机钱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但尽管如此,还是遭到同车游客摸腿。该女子最后大彻大悟地表示,“穷游太心酸,我不能再为朋友的赞美甚至吹捧而牺牲自己了”。
此类文章在网上随处可见,可信度有几分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所说的事情倒是很有代表性和关注度,很容易引发话题效应。这不,某门户网站随后就登出一篇题为“穷游除了一身鸡汤味儿,还有别人的脚臭味儿”的文章,趁热打铁地剖析了“穷游”的几大误区,譬如“一分钱不花不叫穷游,那叫耍洗流氓”、“穷游的路上不只有刺激,还有危险”、“穷游并不会比富游收获更多,只会多痛一些脚臭味而已”,整个就把“穷游”按翻在倒,颇有点指点迷津的味道。
如果说诸如“广西女孩带5000元穷游11国 ”、“无锡一90后小伙穷游全国26省感悟人生价值”等一系列“穷游榜样”,是一篇篇充满情怀的励志鸡汤文的话,那么这篇把“穷游”说得几乎一无是处,甚至有点恶心人的文章,就是一篇撕开残酷现实的“反鸡汤文”。我不喜欢“鸡汤”式的文章,矫情、虚假、苍白,往往还带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但坦白说,我更反感这种站在道德制点,为黑而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讲事实与逻辑的“反鸡汤文”。批评一种行为或者现象很容易,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批评本身就一定正确。
看看这篇文章问题出在哪。所谓“一分钱不花不叫穷游,那叫耍洗流氓”,显然是偷换概念。谁说“穷游就是一分钱不花?不排除有个别人抱有这种想法,甚至付诸实践,但以常识看来,“穷游”其实就是花最少的钱尽可能玩更多的地方,讲的是一个性价比和抗压能力。再说“穷游的路上不只有刺激,还有危险”,同样是正确的废话。只要是旅游,其实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只不过是风险大小的问题,而很多人选择“穷游”,也并非只是为了找刺激。还有“穷游并不会比富游收获更多,只会多痛一些脚臭味而已”,充满了一股精英主义的傲慢。“穷游”一定要比“富游”收获多才有意义吗?暂时忍受一点脚臭味,但是在花更少钱的情况下和富游玩同样多的地方,难道不是一种额外的收获吗?
一句话,这篇文章就是要全盘否认“穷游”,言外之意就是,没钱你还旅什么游啊。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的确,之前很多人对“穷游”有着过于美好的期待和想象,尤其是在鸡汤文的诱导下,把“穷游”当成一件浪漫的事,而忽视了旅途的艰辛和种种不可测的风险,这种观念和认识需要纠偏。但决不是说“穷游”不可行,“穷游”就是没事找抽,都是些被喝多了“鸡汤”的人干得傻事。要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尤其是那些打算出门远行的人,通常都会做好相应的功课。相比以飞机代步的“富游”,徒步、搭车风险当然会大一些,但这种风险一般也在可控范围内,发生意外毕竟只是极少数。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选择“穷游”其实是出于无奈,而非情怀。大学生、刚刚入职没有多久的年轻人是“穷游”的主力军,而他们也恰恰是喜欢旅行但缺乏经济能力的群体。在“世界那么大”与“钱包那么小”之间,其实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出行的高成本,收入增长的缓慢,带薪休假的无法落实……在这个意义上,“穷游”代表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此,无须赞美,也不必抹黑,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http://caozhi.news.163.com/16/0301/10/BH2J4HBU000154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