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成诈骗犯不是一个人的堕落
(2014-11-03 19:44:57)雷楚年,曾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当年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个彭州初中生,在地震发生时勇救7名同学,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也因此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然而6年后,身负英雄光环的他却跃入了深渊,因涉嫌犯诈骗等罪名,雷楚年即将在成都接受刑事审判。承办检察官指出,雷楚年的诈骗金额巨大并有流窜作案的特别严重情节,应当在10年以上量刑。(《成都商报》11月3日)
从当年的少年英雄,到如今即将接受刑审判的犯罪嫌疑人,雷楚年的堕落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叹息的不仅仅是他身份上的巨大落差,更是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少年英雄”的光环在他的堕落轨迹中伴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少年英雄”是他的因也是他的果,是他人生中最光彩的一面,也是他迷失自己的阴影。
很多人对雷楚年如今的堕落无法接受,更难以理解。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一切并不是偶然。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在提讯雷楚年时,雷楚年曾说,到高中后,自己没怎么去读书。其前女生表示,“在相处的一年时间里,我没见过他去学校,平时就和年纪比较大的社会上的人玩”。雨果说,“少一所学校,就会多一座监狱”,十几岁的少年,思想懵懂,涉世未深,既有尝试一切的冲动,又无法克制自己,如果不去学校读书,那么只能在社会上厮混,这样的结果并不难预料。
由雷楚年,想到另一个“少年英雄”林浩。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国人,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亮相之后,小林浩一举天下知。成名之后的小林浩,广告代言、拍摄影视剧,忙得不亦乐乎,据说已经很少到校读书。接受记者采访时,俨然一副老演员的架式。外人当然无权干涉“少年英雄”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但小小年纪不是出现在教室而是片场,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正常吧。
这是一个善于塑造、发掘、宣传和包装“英雄”的社会,但却不是一个懂得如何善待和呵护“英雄”的社会。其实以今天的视角冷静视之,无论是林浩还是雷楚年,当年的举动固然感动人心,但似乎也只是出于一种少年的本能,背后本没有那么多的深明大义。然而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又都需要塑造出这样的一个个典型,来振奋和鼓舞人心,于是雷楚年们成了必不可少的宣传道具。
某种意义上说,雷楚年们既是这种“树典型”思维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成为“少年英雄”后,他们得不停在四地做英雄报告会,言不由衷地诉说自己的英雄感悟,他们不停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人等合影留念,接受各种赞美和欢呼。过多的鲜花与掌声,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重,而纷至沓来的荣誉与利益,也很容易让人迷失在“赢者通吃”的错觉里,认为一切都来得这么容易。
问题在于,当鲜花与掌声散去,“英雄效应”递减的时候,他们的人生已经被粗暴地打断,他们无法回到现实成为坐在教室里安静读书的学生,而只是毫无任何能力依托的公共人物,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快用仅有“英雄光环”去兑换现实利益。而在这个相信关系、崇尚名气的功利社会,又确实为他们创造了种种条件。
6年时间并不长,但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却是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宝贵的时光。6岁中,雷楚年的报告感动了无数人,但似乎唯独没有感动他自己。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需要共勉范仲淹这句词的,不仅仅是雷楚年。